中國,邁向21世紀門檻(1 / 2)

中國,邁向21世紀門檻

人類社會的演繹推進,遠比天體運行、日落日出那種恒定的自然規律更為驚心動魄、高闊悠遠。

21世紀的曙光已照臨人類的窗口。

我們聽到了激蕩的浪濤在不遠的彼岸拍響,那是新時代的呐喊。

毫無疑問,世界各民族跨人新世紀之門的時間步伐是同一的;然而,跨入新世紀之門的社會步伐卻會有千差萬別。

西方一位觀察家在美國《時代》雜誌(1992年秋季號)撰文指出:“正像戰爭即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支配20世紀的世界政治地圖一樣,經濟將在21世紀占據統治地位。”

在當今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無論是何種社會製度,有著何種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意識形態,都在這即將離去的20世紀的最後幾年裏,爭分奪秒,為邁進新世紀做最後的衝刺。

中國,又一次走到了世紀之交的門檻前。

這個擁有12億人口,陸地麵積為960多萬平方公裏,海洋麵積為300多萬平方公裏,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國,

將以怎樣的身姿踏進新世紀的轟響曆史呢?

早在半個世紀前,約翰?海伊這位美國總統羅斯福手下的精明國務卿,就曾不無感慨地指出:地中海是過去的海,大西洋是現在的海,太平洋是未來的海。

今日,西方經濟學家則不得不懷著一種無奈的心緒預言:世界經濟重心迅速東移,21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

我們不妨穿越滾滾的曆史風濤,去瀏覽人類文明史的進程。

人所共知,曆史上首先形成經濟中心的區域是地中海,其重點又集中在溝通東西方貿易的威尼斯城。15世紀初葉,這個人口不足20萬的商港卻已擁有商船3000多艘,而且最先經過直布羅陀海峽出地中海直駛英倫三島。

當這片美麗超群的水域因鄂托羅土耳其帝國艦隊的人侵和掠奪導致衰敗之後,歐洲拓荒者的足跡又踏上了美洲新大陸。美利堅合眾國經濟後來居上,歐美之間貿易頻繁,世界商業中心區域即由地中海移至大西洋。

“二戰”後不久,戰敗國日本在遠東快速複興,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經濟大國。隨之,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亞洲四小龍”成功地發展出口工業,致使亞太地區與美國間的貿易總額在1980年代中期第一次超過歐美之間的總額,同時,作為自由港的香港一躍成為與倫敦、紐約並立的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這意味著,太平洋已開始取代大西洋。

中國,地處太平洋地區中軸線上,為亞太經濟戰略圈的主要成員國。勃興於198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大潮,無疑使這一地區愈來愈在世界經濟與商業活動中顯示舉足輕重之地位。

西方戰略家不無悲觀地認為:無論歐共體或北美聯盟,它們在21世紀的經濟成長都將很難與遠東地區一較高下了。

結論顯而易見

世界經濟中心的曆史行程,已從15世紀的威尼斯經倫敦、紐約,越過波濤萬頃的兩重大洋,曆時五百多年最後抵達中國。

對於中國

這是一次天賜良機!

這是一次世紀性挑戰!

西方人當然不會忘記,僅僅就在前兩個世紀之交的時刻,曆史的巨手為他們托起了多麼輝煌的“新世紀的太陽”。

這就是瓦特的蒸汽機,這個18世紀末葉的科學怪物震動了即將跨人新世紀的歐洲。一場工業革命的風暴席卷歐洲大陸。歐洲率先進人新世紀,他們挾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之威力,強行搶占了新世紀。大英帝國成了“日不落帝國”。

然而,西方人也不會忘記,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中國曾是世界上最為強盛的“東方大帝國”。明代以前,在世界古代社會生產和科學領域中,中國的發明創造數量之多、水平之高,是當時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所無法企及的。據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學大事年表》記載,明朝以前,全世界最重要的創造發明和重大科學成就大約為300項,中國大約為175項,占58%以上。從公元前5世紀到15世紀,中國共培育出科學家、發明家130人,是西方同期人數的2.45倍。

氣勢恢弘的萬裏長城和京杭大運河,是10世紀以前中國創建的世界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中的兩項,它凝聚著中國人民的血汗甚至生命,體現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更是對人類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整個西方社會為之震驚。

有人曾這樣形容16世紀以前的中國:“就像一輛吱吱呀呀的牛車,以其堅籾不拔的毅力與頑強的執著和信心向前邁進著,這速度,這精神,足以使中世紀人類曆史銀河的群星黯然失色。”

中國的落後,隻是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後。18世紀,由於當時的封建統治階級妄自尊大和閉關鎖國,使中國失去了迎接世界近代工業革命洗禮的機會,牛車遂被西方工業革命的火車、汽車遠遠甩在了後麵。從16世紀中葉到1839年的大約三百年間,中國由前變後,西方由後變前,中國急劇衰落,西方迅速崛起。中國逐漸陷人了落後挨打的慘痛境地。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先後五次遭外強入侵,發生了四次大的內戰。中國人民在內憂外患中進入20世紀,中華民族的上一個世紀之交是在屈辱與抗爭中度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