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向21世紀門檻(2 / 2)

毛澤東,這位中國農民哺育的大地之子和時代巨人,曾經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這是中國人民的氣概和決心,也是中華民族的氣概和決心。正是依靠這種融於血脈、撼動三山五嶽的精神,中國共產黨人率領全民族在中華文明史上開辟了劃時代的新紀元。

縱觀一部中華民族的興衰史可知,鄧小平無疑是作為民族英雄站在時代潮頭的。他率領中國人民走出錯誤和迷茫的沼澤地,再一次以極大的勇氣和超凡的膽略,開辟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果斷地提出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把中華民族百年強國夢變成了實實在在的施工圖。

1987年,中國提前實現了第一步戰略目標。

1995年,中國政府宣布:國民生產總值達到5.7萬億元,提前五年實現了第二步戰略目標,整個世界為之矚目。

1996年3月17日,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

按照該綱要所提出的“九五”時期年均增長8%的經濟發展速度計算,2000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是1980年的近6倍,比實現人均翻兩番的要求多出10%以上;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番,即相當於1980年的近12倍。這樣的經濟增長在世界經濟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這是一幅中華民族邁向21世紀的宏偉藍圖。

這是中華文明史上又一座偉大的裏程碑。

美國綜合長期戰略委員會報告預測:在今後的世界經濟產值方麵,中國將眼花繚亂地上升到第二位,201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將由目前占日本的五分之一變成與日本大致持平的水平。

英國前駐華大使伊文思說:如果中國的經濟繼續以改革以來的速度増長的話,那麼到2010年中國將成為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第三位的大國。

法國《問題》周刊載文則認為:如果中國改革成功,在競爭力方麵,它對我們來說將等於1〇個日本、25個韓國和55個中國台灣。

1995年8月,據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和洛桑管理發展學院聯合公布的一份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在世界48個最具有競爭力的國家和地區排行榜上,中國榜上有名,居第34位。

人們毫不懷疑,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〇〇周年之際,中國將成為經濟強國,中華民族的振興將由夢想變成現實。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未來的歲月中,中國能以自己的文明為核心,通過強行軍,在科技領域趕上西方,完全可能創建出一種不同於西方的新型現代文明,從而成為使世界走向大同的地理和文化的主軸。

著名未來學家沙爾文?托夫勒曾提出一個奇特而新穎的觀點:“最快速者生存”——是的,中國必須更快地發展,中國已

經耽誤不起。

中華民族到了全國振興的時刻一也許這是曆史給予這個民族的最後一次機會。

回望曆史,在國際競賽的跑道上,我們已經錯失了許多次趕超西方的機會。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的伊藤博文和中國的嚴複同在英國留學,後都懷著維新救國之誌,學成回國。伊藤博文回國後成為主持明治維新運動的首相,緊緊把握機會,使日本成為世界列強之一;而嚴複卻在鼓吹維新後目睹了戊戌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次寶貴的機遇。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拉美一些國家抓住世界格局變動的有利時機,實現了經濟騰飛;而中國卻因“文革”內亂又一次坐失良機。

這一次,中國再也不能重蹈覆轍了。

曆史性的機遇往往是曆史性轉折的關鍵所在。

能否抓住機遇,特別是重大曆史機遇,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衰存亡的關鍵。

中國仍然貧窮,仍然麵臨人口膨脹、資源不足、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農業發展明顯滯後、國有企業改革步履維艱、建設資金嚴重短缺,以及經濟增長方式還處於粗放型等重重壓力。

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展自己,這是我們民族在世紀之交的唯一正確選擇……

(原載《中國質量萬裏行》199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