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簡稱“中國體協”)為中國國家奧委會。
1932年,第10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幕式上,中國體育代表團的陣容引來全場嘩然:短跑運動員劉長春一人手執國旗入場……
這是現代奧運史上聞所未聞的僅有一個運動員的國家體育代表團。
專程前往洛杉磯觀禮的中國體協總幹事沈嗣良先生,痛心疾首地向新聞媒體披露:“餘之赴美未受國民政府絲毫津貼……”
更悲哀的是,就連運動員劉長春赴洛杉磯奧運會參賽的旅費,也是由張學良先生個人捐資讚助的。
於是乎,中國人從此背上了一個屈辱的罵名“東亞病夫”……
隨著一雙巨手將那麵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升起在天安門廣場上空,中國這個東方“沉睡的巨人”便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哲學思考,中國體育事業也進入了一個駿馬奮蹄的新時代。
容國團無疑是第一個讓中國人揚眉吐氣的乒乓球世界冠軍。隨後,中國乒乓球運動全麵崛起,威懾四海,長盛不衰,令外國人也不得不發出由衷的讚歎:“他們的勝利是令人信服的……在運動場上看到了旭日東升般的新中國,
中國人率先登上地球之巔,有征服珠穆朗瑪峰的壯舉;中國人漂母親河——黃河,有壯士舍身虎跳峽的豪氣;在那個魂牽夢縈的“519之夜”,北京工人體育場8萬觀眾發出驚天動地的號哭聲……這些不都在傳遞著一個不屈不撓、自強不息、頂天立地的古老民族的心聲麼?
中國田徑走在亞洲前列;
中國籃球向世界水準進軍;
中國羽毛球稱霸世界羽壇;
中國武術造勢雄健,風靡環宇;
中國女排銳不可當,勇奪桂冠;
中國體操技壓群芳,飲譽全球……
曆史的演進充滿戲劇性效果。
1984年7月一也就是距第10屆洛杉肌奧運會半個多世紀之後——當組成人員達350多名的龐大的中國體育代表團再度踏上太平洋東海岸這個天使之城,在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上一展大國風采時,全世界都投來了火熱的注目禮!
西班牙《阿斯報》評述道:“一個偉大的形象:中國謙遜地抵達洛杉磯,勝利地離去……現在中國參加比賽,預示著一個
新的力量分配的開端。”
日本《讀賣新聞》出驚呼:“十億人口的中國,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亞洲的德國’,亞洲體育界的首領。”
美國奧委會主席威廉?西蒙先生則預言:“中國人向未來跨出了一大步……從現在起,他們將成為奧運會強國之一,將被所有的國家算入世界體育強國之列。”
中國人在國際競技場上顯示了實力,同時也意識到了所肩負的義務。
當20世紀的大幕徐徐落下、新世紀的朝陽冉冉升起之際,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將力爭在北京點燃奧運聖火。
如是,則將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編年史上矗立起一座巍峨豐碑!
下篇
北京,這座煌煌古都,曆經六朝沉浮,閱盡人間滄桑,既浸潤五千多年華夏文化之靈氣,又獨領開放改革之風騷,傳統與現代、往昔與未來,就這樣天衣無縫地糅合在一起,猶如一部卷帙浩繁、精美絕倫的曆史大書。
這座櫛風沐雨五百餘載,由三層圓形屋簷堆疊而成,頂端中央冠以巨大鎦金寶柱的塔式壇廟建築,是中國曆代皇帝祭天之所,也是中國農耕文化和黃河文明的象征——而當它與“2000”及“五環”組成一幅奇妙的圖案時,又預示著什麼呢?世界——將給予北京一次機遇。
未來——將給予北京一個夢想。
北京——翹首企盼成為2000年的奧林匹克城!
北京——將撩開神秘的麵紗,向全世界展示她的萬千風姿!
奧林匹克精神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為申辦1988年第24屆漢城(今譯為“首爾”)奧運會立下汗馬功勞的韓國總統盧泰愚,曾說過一句至理名:“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界的喜筵和盛會,歸根到底也是經濟的奧林匹克和文化的奧林匹克。”
首先是申辦國之間經濟實力的較量。
發達國家總是把舉辦奧運會看成是國力強盛的象征。
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1〇〇年曆史上,美國已經取得了四次奧運會舉辦權,德國、英國和法國均取得了兩次奧運會舉辦權,意大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蘇聯、日本、西班牙等經濟發達國家都舉辦過奧運會。
經濟實力不啻為決定申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發展中國家則往往把申辦奧運會看作“走向強國的催化劑”“建設發達國家的劃時代的跳板”。
盧泰愚運籌帷幄,化險為夷,正是在國際奧委會投票的最後時刻擊敗漢城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日本的名古屋取得了第24屆奧運會的舉辦權。其結果是1988年漢城奧運會幫助韓國改變了整個國家麵貌。
顯而易見,奧運會已不僅僅是體育的盛會,它的影響力遠及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國民心理等諸多方麵!
顯然,申辦奧運會是“巨人之爭”——堪稱一項浩大的社會係統工程。
1991年3月18日,中國國務院正式批準成立北京2000年奧運會申辦委員會(簡稱“北京奧申委”)。
北京奧申委委員達50名之多,囊括了國家計委、體委、體改委、外交部、財政部、經貿部、郵電部、廣電部、文化部、民航局、海關總署、新華社、北京市等政府官員及優秀運動員、港澳知名人士,陣容不可謂不強大矣。
1991年12月4日,北京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張百發專程飛抵瑞士洛桑,向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正式遞交了北京承辦2000年奧運會申請書。
中國希望主辦2000年奧運會的願望是強烈的,理由是充分的:2000年奧運會是開創新世紀的奧運會,放在擁有12億人口、五千多年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日益在世界上產生巨大政治、經濟影響的中國舉辦,對於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無疑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1992年4月15日,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報名截止,中國的北京、德國的柏林、巴西的巴西利亞、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英國的曼徹斯特、意大利的米蘭、澳大利亞的悉尼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八個城市被確定為候選城市。
隨後,當全球體育巨星齊集在奧運會五環旗下、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成為全球的聚集點時,八個申辦城市也在戰雲密布的奧運賽場上頻頻展開公關活動,公開向全世界亮相。
申辦2000年奧運會的序幕一拉開,立即呈現群雄爭強,各使絕招,誌在必得的激烈競爭態勢。
澳大利亞人顯然對布裏斯班和墨爾本在申辦1992年和1996年兩屆奧運會角逐中被判出局耿耿於懷,此番悉尼已是第三輪出擊,大有成敗在此一舉的悲壯之勢。
悉尼果然出手不凡:悉尼港大橋和悉尼歌劇院馳名全球,適逢大橋建成60周年紀念日,1萬名悉尼市民手持“分享奧運精神”的小旗徒步走過悉尼港大橋,隊伍浩浩蕩蕩持續達5小時之久,引起世界輿論沸沸揚揚,為此悉尼贏得不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