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29日,首屆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在廈門舉辦,台灣圖書首次獲準在大陸書展現場銷售。今天,海峽兩岸圖書交易會已經舉辦了七屆,已經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個重要平台。
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語:和氣生財。
廈門與金門、台灣自古即為兄弟島,有五緣之親即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一衣帶水,同宗同根。
1987年10月14日,蔣經國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常會,痛下決心打破兩岸僵局,開放台灣民眾回大陸探親。這時,78歲的他已經病重,主治中醫開出的最後一張藥方中,有一味藥產自福建,是一種名為“肉桂”的岩茶。廈門在香港設立的興廈公司接到來自台灣的神秘要求後,廈門茶廠立即烘製了48罐特級肉桂發往香港。
11月11日,還是那艘“鼓浪嶼號”客輪,搭載43位來自台灣的客人抵達廈門港,他們在經曆了幾十年的相思歲月後,跨越海峽,成為第一批從台灣返鄉探親的幸運者。
30多年時光流轉,千萬個被撕裂的家庭隔著那灣淺淺的海峽眺望著,一批人等死了,一批人等老了,一批人等大了。從這一刻起,無數生命的傷痕終於得到撫慰,蔣經國也是其中之一。
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的願望和父親一樣,希望能夠歸葬魂牽夢縈的故土。1988年1月13日,在第一批台灣同胞回到廈門的兩個多月後,蔣經國在台北去世。隔天,廈門茶廠輾轉送來的肉桂岩茶抵達台北桃園機場。
2001年1月2日,金門縣縣長陳水在先生率領192人的訪問團,分乘“太武號”和“浯江號”客輪從料羅港出發,11點50分抵達廈門和平碼頭。這是半個多世紀以來,首度獲得兩岸官方認可的直航,廈金航線由此開啟,俗稱“小三通”。
那天,訪問團成員手中都拿著一張“團員注意事項”,其中有這樣兩條:女團員不要穿短裙,因為大陸還比較保守;不要穿高跟鞋,因為大陸的路不平。當時的廈門經改革開放,經濟發達程度,早已超過金門了;兩“門”雞犬相聞,卻老死不相往來,人們竟如此陌生了。
一個月後,90多位金門籍的廈門人從和平碼頭出發直航金門,這是1949年後第一個從祖國大陸直航金門的探親團。2006年9月25日,直航再次升級,2498名台灣媽祖信眾,分別從台灣的台中港和布袋港搭乘客輪經由廈金航線抵達廈門,舉行了媽祖接駕儀式。
廈金航線從開始個案申請,到每周兩天開航,再到每天往來對開,累計總客運量已超過700萬人,儼然成為海上通途。兩岸包機直航也從最初的春節包機,發展到四節包機,再到周末包機。
2008年9月7日,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王毅受權發布一則重大信息:今後,大陸居民可經金門、馬祖、澎湖直接往來於台灣本島。廈門,海峽兩岸“終南捷徑”的唯一出口,再一次牽動了全球目光。
兩個月後,台北圓山飯店內,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和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正式簽訂兩岸空運協議、兩岸海運協議、兩岸郵件協議和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加上早已開放的大陸投資,通郵、通商、通航的兩岸“大三通”正式實現。而廈門,始終站在“兩岸三通”的最前沿。
兩岸對開,頻相往來,才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
時不我待,這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一次壯行。
2005年,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參訪團造訪廈門,開啟了國共兩黨基層黨際交流的先河。時任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的鄭立中幽默地說:廈門市委何立峰書記姓何,台中黨部沐桂新主委姓沐,兩人合起來正是“和睦”之意。
2008年,何立峰以中共廈門市市委書記名義,率領中共廈門市委參訪團赴台中市交流訪問。這是大陸第一個到台灣進行國共基層交流的團組。何立峰感慨地說:這條路我們整整走了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