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三十年 第五集兩岸融和(1 / 3)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三十年 第五集兩岸融和

1980年元旦那天,台灣海峽風平浪靜。但是,一個命令已經下達,駐廈海陸空三軍緊急集結。

此刻,擁有2000個床位的“鼓浪嶼號”客輪僅載著5名乘客,首航於剛剛開通的廈門到香港的航線上,心驚膽戰地行駛在台灣海峽中。30多年來,台灣海峽一直被稱作恐懼與死亡的炮火走廊。這是一次名副其實的破冰之旅,大海無言,群山寂靜!

一年前,也是在元旦這天,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了開啟兩岸新航向的《告台灣同胞書》,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廈部隊根據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的聲明,停止對金門的炮擊。曆史在這一刻做出了抉擇!

創辦經濟特區之前,廈門留給世人的印象是海防前線,是英雄城市,是八二三炮戰,是電影《英雄小八路》;電影主題曲《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是那個時代飛揚的主旋律,人們口口相傳、耳熟能詳的這支歌,後來被定為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

廈門,注定要肩負起她神聖的使命與重任。

1984年2月,鄧小平視察廈門,之後中央批準將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並明確指出是為了發展我國東南地區的經濟,加強對台工作,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做出的重要部署。

1991年12月,在廈門經濟特區10周年慶典大會上,江澤民同誌曾說了句意味深長的話:中央在廈門辦特區,重要的一條是從對台關係考慮的。

2006年1月,胡錦濤在廈門會見台商代表,首次提出凡是對台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台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

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盡最大努力做好。

廈門在兩岸交流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早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創立之初,廈門經濟特區即提出了“以港引台、以外引台、以台引台”和“港台僑外都歡迎,大中小並舉”的招商引資謀略。一時間,台商、港商、僑商、外商紛至遝來,廈門商賈雲集,市井繁華,一派升平祥和氣象。

1989年5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廈門海滄、杏林台商投資區。沉寂百年、被孫中山先生慧眼識為大港的海滄沸騰起來了,中央領導、各路政要接踵前來海滄視察,進行現場辦公,要求打破常規,特事特辦。一座新興城市正以其前所未有的憧憬快速成長。

1992年12月,中央又批準設立集美台商投資區。至此,全國4個國家級台商投資區中,廈門即占了3個。無疑,台商投資區是特區概念的延伸和空間的拓展;30年來,廈門累計批準台資項目多達3700個,這裏已經成為台灣產業外移的重要承接地D

為加大對台招商引資力度,廈門特區政府專門製訂了《廈門市台商投資保障條例》;並著力完善投資軟環境,簡化台商投資審批手續,設立台胞投訴受理中心,領導定點聯係、定期走訪,釋疑解難。

為骨肉同胞計,為統一大業計,拳拳之心,天地可鑒。

廈門與台灣島隔海相望,相距不過160海裏;金門更是近在咫尺,可謂“廈門金門門對門”。

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廈門頒布了全國第一本擴大對台出口政策白皮書,出台多項擴大對台貿易鼓勵政策,對台出口増幅飆升至全國第一。

1997年,廈門成功舉辦首屆對台出口商品交易會。該交易會會標設計成一座飛架海峽兩岸的三色彩橋,綠色代表通郵,藍色代表通航,紅色代表通商;海峽兩岸從此架起了一座交流、交易、交友的亮麗彩虹。

2005年5月24日,首批1000多噸享受海關零關稅待遇的台灣水果直航運抵廈門;2006年,廈門建立了海峽西岸規模最大的台灣水果銷售集散中心。從此,廈門成為台灣農副產品免稅進人大陸的黃金路線和特快通道,即台灣水果采摘20小時後便能運抵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