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三十年 第三集心係民生
古人有言“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則指出: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不是去趕超美國,而是造福於中國人。
人民是改革開放的推動者與參與者。顯然,改革開放成果普恵於廣大人民群眾,正是改革開放的出發點、落腳點和終極目標。
科學發展觀這一治國理念的提出,其核心正是以人為本。
2005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文明委在北京召開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表彰大會,廈門以考評總分第一名的成績,榮膺全國文明城市桂冠。
對於廈門特區人和廈門市委市政府來說,他們付出多少艱辛、多少付出、多少努力和多少汗水,才贏得這一最高褒獎啊!然而,關於這座城市的文明與民生,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一首多年前廣為傳唱的老歌,道出了今天困擾全社會的一大民生矛盾:高房價與低收人。廈門作為一座最佳人居城市,老百姓的住房問題始終是一個重大課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倶歡
顏”,成為廈門市委、市政府謀篇布局的重中之重。
2006年5月31日,廈門島東北部一片剛剛平整過的土地上,廈門社會保障性住房正式開工;人們意識到,就在按動開工按鈕的這一刻,一個為中低收入群體謀福利的惠民新舉措啟動了。
半年後,廈門正式下發《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管理暫行規定》,借鑒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結合廈門的實際,廈門在全國率先大規模建造社會保障性住房,力圖構建起一個覆蓋全社會成員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係。先期投入50億元,建設高林、萬景、觀音山、五緣灣公寓等15個保障性住房項目。
2007年9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帶著十幾個城市的建設、房管部門負責人在廈門召開工作座談會,會議主要內容正是聽取廈門保障性住房的做法和經驗。
如何讓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有房住,是1998年召開全國城鎮住房製度改革工作會議後,政府一直在思索的問題。而十年不懈努力,商品房價格依然在持續上漲。
2007年8月,由國務院主持的全國城市住房工作會議再次召開,廈門社會保障性住房體係作為典型在會上得到推廣,被譽為中國房改新政藍本。困擾了全國十年的問題在廈門這裏找到了答案,保障性住房建設由此在全國範圍內鋪開。
2009年5月,福建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正式批複《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管理條例》。作為全國第一部社會保障性住房地方法規,該條例從立法層麵上強調,解決居民的住房困難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它將社會保障性住房的管理工作納入法製化軌道。
吳邦國、習近平、賀國強等中央領導考察廈門時,親臨保障性住房小區參觀,與住戶親切交談,其樂融融,一派祥和安康氣象。
2010年8月,廈門市委、市政府再次做出部署,今後五年,將全力破解住房難問題。2011年,中央釋放強力信息,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規模將達到1〇〇〇萬套。廈門迎難而上,明確一年內將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3萬套。
美麗的願景與執政為民的實幹,猶如一場自覺的比意誌、比耐力的長途奔襲,其理輝目標是,居者有其屋!
老有所養,關愛弱者,曆來為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美德。
2010年7月,《廈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正式出台,將尚未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43萬人納入養老保險範疇。8月,廈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啟動儀式在同安舉行,這標誌著廈門成為福建首個實現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全覆蓋的城市;全市近10萬名生活在農村的60歲以上老人,無須繳納任何費用,即可直接享受每月200元的基礎養老金,這一標準遠高於國家規定的55元,居全國前列。
2010年7月,廈門在全國率先實施城鄉一體化全民醫療保險製度。全市統一籌資標準,不再區別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外來務工人員和未成年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8%。同時,大醫院優質資源逐步向社區延伸,醫院規模和醫療水平不斷提升,基本緩解了廣大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老大難問題。
未來5年,廈門將繼續擴大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覆蓋麵,基本實現全民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