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三十年 第二集麵朝大海
大海,永遠賦予廈門不息的律動和詩意的暢想。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福建省委、省政府勵精圖治,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的確立,既是作為改革前沿的福建省“後30年”的破題之舉,又是中國改革30年來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經濟圈三大熱點經濟板塊之後催生的沿海岸線第四大經濟板塊的大手筆之作。
顯然,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一個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各領域的綜合性概念;特指台灣海峽西岸以福建為主體,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東與台灣島、西與廣大內陸貫通的海域與陸地,拉動區域協調發展的經濟綜合體。
海西戰略的發展目標十分明確: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麵繁榮;經濟一體化,投資貿易自由化,宏觀政策統一化,產業高級化,區域城鎮化,社會文明化。這是何等宏闊的一幅圖景。
而在廈門,人們逐漸從媒體和廣告牌上熟悉了這樣一條標語: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重要中心城市。千帆競發,廈門再領潮頭!
早在20世紀90年代,人們就在討論廈門的城市框架,是否應該突破島域經濟概念的桎梏,向更廣闊的海灣與大陸架延伸。這關乎這座城市的戰略方向和未來發展。
終於,進人21世紀,廈門市委市政府做出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轉變的戰略決策。廈門的未來具象逐漸明朗起來,海灣型的大廈門呼之欲出。
2005年8月,廈門火炬高新區翔安產業區首開局麵,180天完成150萬平方米的通用廠房和配套生活區項目,創造了新的特區速度。9月,投資總額33億元的國內規模最大、配套完善的軟件園二期動工興建。10月,全省規模最大的通用廠房項目、占地12平方公裏的同安工業集中區開工建設。
而從2006年開始,在廈門環東海域60公裏的海岸線上,一項綜合海域整治、新城建設和工業園區開發的龐大工程全麵鋪排。一環數片,眾星拱月,詩意的想象會聚著腳踏實地的苦幹,該工程以廈門島為環心,輻射周邊。
那時,一個新名詞在廈門被炒得沸沸揚揚——飛地經濟。政府鼓勵企業把生產環節遷到島外,島內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形成“總部在島內,廠房在島外;研發在島內,生產在島外”的飛地模式。隨著廈門島外開發的深入,特區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啟動了新一輪工業企業的大搬遷和大改造。
2009年8月,廈門市委十屆十次全體會議上,“島內外一體化”的發展戰略首次從履新不久的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於偉國口中說出。
島內外一體化,這是一個既立足現實又麵向未來,全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大戰略:要在進一步提升島內建設的同時,以一流的標準,組團式推進島外的規劃建設,形成島內外一體化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2010年2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廈門,對島內外一體化戰略深表讚賞,明確指示要著力促進城鄉規劃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廈門有這個條件,必須做好,也應該做好。
總書記視察後第十天,廈門正式啟動島外新城建設,集美、海滄、同安、翔安四大新城的178個項目破土動工,組團式推進,產業化與城市化兩化並舉,產業發展與城區拓展雙輪驅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廈門本島62個提升項目也先後動工,東部新城建設、舊城改造步伐全麵加快。
(孫春蘭同期聲:宣布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
2010年6月,在第二屆海峽論壇大會上,福建省省委書記孫春蘭宣布,廈門經濟特區獲批準擴大到全市。“提升島內,拓展島外”,一幅宏大壯闊的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全景圖已經全麵展開,小廈門真切地變成大廈門。
2000年元旦,廈門西通道海滄大橋建成通車,這座世界第二、亞洲第一的三跨連續漂浮懸索大橋,將廈門本島與海滄台商投資區迅即連接起來。其實早在20世紀80年代,廈門西通道就開始前期論證,但當時許多人認為小小廈門島,沒有必要耗費幾十億元巨資去建設所謂的“通道”。
進人21世紀,跨海大通道成為廈門城市戰略的一項重大課題,通往翔安大陸架的廈門東通道開始前期勘測設計。
2002年10月,廈門市計委向國家計委提交東通道項目建議書,對比了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兩套方案,引起長達數年的“橋隧之爭”。港口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成為爭論的兩大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