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大幹150天、打好五大戰役”的重要部署,廈門率先全麵啟動社會事業民生工程戰役,169個項目,投資105億元;每個項目都與百姓息息相關,每項工程都為百姓帶來實惠。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把為民惠民、保障和改善民生列為首要之舉。住房保障、養老保險、醫療公平,還有文明提升、教育普及、就業環境、社會治安,廈門施政者以一貫的民生關懷理念,在建設社會公共服務體係,提升社會軟實力,構建和諧社會上探索出了自己的良性發展模式。
民心向背,關係著執政的興衰成敗。而關注民生,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且要彎下身子傾聽民聲,采納民意,並身體力行為民紓難解困。
2009年12月22日,緣起於一封普通的投訴信,於偉國書記親自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來到思明區彙盛花園小區,進行實地考察。原來,小區附近的一個混凝土攪拌站,噪音和粉塵汙染困擾周邊居民好幾年了,大家反映多次,一直沒有解決,無奈之下,65戶居民聯名向市委書記寫信投訴。於偉國實地察訪並認真聆聽居民們的意見後,指示市區兩級進行多方協調,將這個擾民的攪拌站拆除。
一件不大不小,卻對廈門影響深遠,最終廣獲市民好評的事件——公交票製改革,打破了島內外以二元結構為宗旨的公交票製,被廈門市民稱為“公交新政”。如何做到科學合理,又能讓群眾滿意呢?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到群眾中去,市領導親自登上79路公交汽車,一路上同乘客熱情攀談;到了終點站同安影視城後,馬上召集公交車司售和管理人員,舉行座談會,廣泛聽取意見。
這還不夠,市領導又走進廈門網直播室,與全市網民在線交流。一個多小時的交流中,網友們建言獻策,共發出500多個滿含期望的帖文。
廈門公交票製改革以市民皆大歡喜落幕,被視為官民良性互動的一個樣本。媒體評論說:廈門公交票製改革的進程,為我們提供了政府應對問題的另一種方式,若此方式能形成機製,
則善莫大焉。
於偉國書記有一句使全市幹部振聾發聵的話:“你‘應付’群眾,組織就隻好先‘對不起’你了!”
大規模實施島內外一體化戰略,必然麵臨諸多征地、拆遷、搬遷、建設、安置等棘手的社會問題,必須麵對“三農”問題,必須麵對農民失地問題。
如何為失地農民、失海漁民以及農村富餘勞動力解決就業出路,讓他們同樣能享受到城市建設的成果,成為廈門決策者心中的塊壘。廈門市出台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包括政府大力推出的“金包銀”工程等,都以此為出發點。
曾經,有一位上海老人到廈門旅遊後,有感於廈門的文明風氣,回滬後在《解放日報》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學一學廈門人——從廈門讓座成風說起》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層浪,《廈門日報》在頭版轉載,並配發評論;廈門一中德育處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在校園網上發布公告,並印發這篇文章。不久,市教育局發文,建議全市40萬師生閱讀《學一學廈門人一從廈門讓座成風說起》。在人家的讚揚聲中找不足,於是,廈門的文明之風愈發深人人心。
從一個偶爾路過的老人的小文章,生發出一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大文章,這是特區的智慧。
讓座隻是文明廈門、愛心廈門的一個縮影,這裏處處可見愛心,有萬人獻愛心、慈善一日捐,有愛心超市、愛心網吧、愛心夏令營等,扶貧濟困,情暖廈門,各種誌願服務更是深人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形成一道道文明風景線。
2005年的首批全國文明城市評選中,廈門位居榜首;2008年、2011年,廈門又連續兩次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這是評價一座城市科學發展水平、社會整體文明與和諧程度最高層次
的綜合性榮譽。
這裏的人們有現代社會的競爭意識,有詩禮之邦的仁義誠信,更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他們和睦共處、互相關愛。人為本、情為緣、理為重,市委、市政府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努力保障民生,使老有所養、居有其所,讓全市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渺渺民生,浸染於執政者心中;文明和諧,根植於百姓大眾。這,就是廈門經濟特區的天地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