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強調以港立市,橋梁施工沒有風險,卻破壞了港口岸線。東通道海域是海洋珍稀動物如中華白海豚和文昌魚的主要活動區,橋梁的施工爆破可能危及海洋珍稀動物的生存安全。
而如果選擇隧道方案,這將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也是世界上橫斷麵積最大的海底隧道。沒有任何施工經驗,我們是否有足夠先進的技術和力量去挖掘這個龐大的海底洞體?
2005年4月30日,廈門東通道翔安海底隧道破土動工,廈門開始了一場充滿凶險的海底大穿越。
2008年7月1日,連接廈門本島與集美的集美大橋建成通車,9月1日,飛架廈門島與杏林的杏林大橋投人運營。而就在前一天,同樣連接島內外的廈門快速公交係統舉行了通車典禮。
兩個月三大跨海工程的奇跡,集體塑造一個“跨越”的概念,海灣型的大廈門戰略找到了實實在在的標誌性載體,標誌著廈門永遠不再是個孤島。
2010年4月26日,曆經5年的海底奮戰,中國大陸第一條海底隧道廈門翔安海底燧道,攻克了風化土層、透水沙層和海底風化深槽三大世界級難題,完成了海底大穿越;原來從廈門島到翔安一個半小時的車程,魔幻般地縮短為10分鍾。
而廈門第二西通道將於2011年年末破土動工,延續了東通道的海底隧道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專家王夢恕欣然讚歎:廈門,開啟了中國交通領域的建隧新時代!
如何增強廈門作為中心城市的磁石效應,大麵積輻射並融人海西城市群,大交通的牽引力是其中的命脈。
對於廈門經濟特區,這是一次鳳凰捏槃式的跳躍。為構建一座海港城、航空城、高鐵城,形成大交通、大口岸、'大腹地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廈門在“十一五”期間,投人交通設施建設的資金高達700多億元,超過1949年至2005年交通建設投資的總和,為廈門交通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手筆。
港口是開放的窗口;廈門港麵臨台灣海峽,地處上海與廣州之間,為我國東南海疆之要津,八閩之門戶;廈門經濟特區在創辦之初,即確立了“以港立市,港口經濟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戰略。
2005年12月31日,廈門五大港區與漳州三大港區合並,整合成立廈門港口管理局,這是廈門港口曆史的一個裏程碑。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首個億噸級大港,廈門港已經躋身全國第七大港、世界集裝箱19強行列,正式跨人巨輪時代。
廈門航空港是中國東部區域的主要航空樞紐,是中國第五大口岸機場,這裏有亞洲最大的航空維修和服務中心,150多條航線密如蛛網,輻射海內外,客貨運輸量快速躍居中國航空港前列。而廈門新機場翔安機場的建設已納入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將擁有4條最高等級的跑道,在旅客吞吐量上相當於現在的首都國際機場。
建設中的廈漳跨海大橋連通廈門與漳州,廈成高速、沈海高速、廈安高速齊頭並進,福廈高鐵、龍廈高鐵、廈深高鐵會聚廈門新火車站。海港空港、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直貫廣東、江西、湖南、浙江等周邊省份,通達中國內陸的南北大運輸幹線。
廈門經濟特區正以海島為中心,向海灣、向大海、向無限廣闊的腹地區域延伸,連通海西,輻射整個東南亞地區。
30年風雲激蕩,30載生生不息,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廈門經濟特區將繼續前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加快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全力打造創新廈門、宜居廈門、平安廈門、文明廈門和幸福廈門,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推進科學發展新跨越,繼續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道路前沿。
五個廈門生動描繪了廈門未來的發展景象;而廈門、漳州、泉州大都市區同城化建設的啟動,為廈門勾勒出一幅更為宏闊的輝煌版圖。交通通信基礎設施同城化聯網,公共信息服務平台同城同用,基本社會公共服務有效融合,資源要素市場體係一體化發展:這就是即將於2015年初步形成的廈漳泉大都
市區。
明天不是夢!中國東南海岸線上一方瑰麗的熱土,正迅速崛起,以廈門為重要中心的海峽西岸產業群、城市群、港口群,麵朝大海,浩波蕩漾,大手筆、大戰略、大氣度托起以市場、資源、技術及人才國際化為基礎的海峽西岸經濟圈。
可以想見,海峽西岸城市群將璀燦群星,如夢如幻般撒落在浩浩淼淼的東海之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