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三十年 第一集肩負使命(1 / 2)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三十年 第一集肩負使命

21世紀的今天,廈門經濟特區正在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國際性港口風景旅遊城市,開始邁向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曆史性

征程。

(特區紀念館“鷺江號”解說員同期聲:1984年的早春二月,鄧小平視察廈門……)

27年前,在廈鼓海峽,“鷺江號”承載著曆史的重托,犁開一簇如雪的浪花;它注定要見證那濃墨重彩的曆史一幕!

遊艇上,福建省省委書記項南正趨前向鄧小平老人家彙報,鄧小平邊聽彙報邊站起身來,辨認著地圖上的地名方位。項南建議說:廈門可搞成自由港。小平回答說:不一定叫自由港嘛,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偉人永遠站在時代的潮頭。

八十歲高齡的鄧小平一路從深圳、珠海走來,老人家第一次踏上廈門這片熱土,此時的特區建設方興未艾。正是在廈門,他意味深長地揮毫寫下了著名的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

回望曆史,鴉片戰爭無疑是中華民族之痛。戰敗的清王朝,被迫開放廈門及上海、寧波、福州、廣州等為通商口岸。大廈之門洞開,從此,廈門成為西方列強的商品傾銷地。

20世紀初,鼓浪嶼又淪為公共租界,英國、美國、法國、日本等13個國家先後在此設立領事館,加之島上林立的商行、洋樓,因此鼓浪嶼被稱為“萬國博物館”。

然而,在浸淫於歐風美雨的屈辱之時,廈門也蓬蓬勃勃地生長起“複興中華、強國富民”的強烈夙願。

曆史在期待著“驚險一躍”。

湖裏,廈門島西北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被當時的人們自嘲為“廈門的夾皮溝”,方圓隻有2.5平方公裏。1981年10月15日,人們將永遠記住這個曆史性的日子,隨著第一聲開工炮響,這裏掀開了廈門經濟特區創業的嶄新一頁。

顯而易見,鄧小平關於“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主題”的科學論斷,是曾經作為海防前線的廈門能夠創辦經濟特區的重要依據;當好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服務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排頭兵,正是廈門經濟特區的神聖使命。

今天,當我們駐足當年鄧小平親手栽下、已長成樹冠如雲的大樟樹下時,無盡的緬懷與遐思迎麵而來。

1981年4月9日,一列前往廈門的中央首長專列中途被塌方所阻,車上的萬裏副總理隻好拐道廣州,又因廈門沒有機場,他便從廣州乘飛機到漳州,再乘車來到廈門。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已經成為特區建設的當務之急。

一切皆白手起家,廈門經濟特區建設遭遇的第一個棘手問題就是資金短缺,中央隻給了5000萬元。

拓荒者們大膽探索:借錢辦特區。

建設機場,向科威特貸款;建設港口,向世界銀行借錢;建設通信,向日本融資;建設湖裏工業區,向香港中銀集團籌資……集中有限資金“築巢引鳳”,廈門經濟特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全麵鋪開。

1982年1月10日,機場破土動工,僅一年多後,即1983年10月22日,廈門機場就正式通航,這在當時被譽為“廈門速度'這是中國第一家完全利用國外貸款建成的機場,也是首家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國際機場。

1984年7月25日,中國第一家股份製地方性航空公司——廈門航空有限公司(簡稱“廈航”)成立;廈航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製,按企業化的法人實體運行,是中國民航率先實行體製改革的產物。白手起家,從租賃第一架飛機起步,今天的廈航已經擁有71架波音飛機,20多年連續盈利,成為中國航空業中著名的優質品牌企業。

廈門特區人敢為天下先,多少個第一在這片土地上應運而生。第一家敲開廈門經濟特區大門的外資企業印華地磚廠,1984年7月建成投產。中國煙草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華美卷煙有限公司,1986年9月正式成立。

中國第一家以出口為導向的電子企業廈門華僑電子有限公司,創辦於1985年,1995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曾是福建省最大的電子企業,我國最大的彩電出口企業。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廈門國際銀行,1985年注冊成立,股東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亞洲開發銀行、日本新生銀行和美國賽諾金融集團。

眾多的第一令世人刮目相看;一時間,廈門經濟特區被傳為美談,聲播海內外。

1984年3月,福建省省委書記項南收到一封特殊的來信,信尾署名是福建省55位國有工業企業的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