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促成產業升級,發現新的商機,尋求財富機會,構建和諧社會。
2001年,72平方公裏的鬆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既是東莞曆史記憶的延伸,又寄托著東莞未來的夢想。
鬆山湖從創辦之日起,即肩負著創造東莞新優勢與經濟增長極的神聖使命——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功能,推動全市產業升級轉型,力求將“東莞製造”提升為“東莞創造”。
隨著華為、中國無線等高科技明星企業先後進駐,朗科、萬利達等企業運營總部紛紛選擇鬆山湖,華中科大東莞研究院、生物醫學工程中心等研發機構,以及留學人員創業園、博士創業園和虛擬大學園區等一批基地的建立,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高端人才紛至遝來……鬆山湖不辱使命,已成為東莞一張魅力四射的“金名片”。
目前,鬆山湖園區已引進留學人員的創業企業100多家,合同注冊資本1.5億元;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10億元的目標。
湖光瀲灩,夢幻成真,鬆山湖不僅閃耀於今日,更昭示著未來。鬆山湖科技產業園區被評為“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高新科技產業開發區”。
今日,以鬆山湖科技產業園區為龍頭,東莞東部地區各類工業園區魚貫躍現、競相開發,形成“三線聯動、全麵轉型”的跨越式經濟發展新格局。
今日,“科技東莞”與“創業東莞”兩個口號閃亮登場,政府先後出台了涵蓋科技人才引進、創新體係建設、科技企業培育、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麵的11個配套政策,市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特別資助、獎勵、支持科技創新;政府每年還專門撥款10億元作為創業就業基金,鼓勵和引導勞動者自由創業,全市城鎮登記失業率已控製在3%以下。
大力推動思想解放,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東莞已形成濃厚氛圍……
3〇年來,東莞改革開放狂飆突進,“千年莞邑繁華地,寸步人間百尺樓”。為此,過度消耗土地資源與付出的環境生態代價自不待言。
東莞適時製定了“建城、修路、整山、治水”的城市係統建設工程規劃,緊緊圍繞提升城市的聚集力、服務力與輻射力,要求“一年一大步,五年見新城”,掀起一場大規模的“造城運動”。
其間,東莞鐵腕治汙被傳為佳話:政府撥款補貼,一口氣關閉了中堂鎮26家水泥廠,讓水泥製造業從此走出東莞的曆史。
地處東江支流河畔的中堂鎮,經受住了產業變遷的經濟陣痛,雖然因關閉水泥廠工業固定資產投人一下驟減了1〇億元,但告別煙塵飛揚的昨天,水鄉重現藍天白雲花紅草綠的秀美風光,中堂鎮很快成為服裝業、酒店業、物流業、房地產業的投資熱土,僅新引進的環保造紙產業一年產值即超100億元,中堂鎮平穩實現了產業結構調整。
今曰之東莞,城在林裏,林在城中,城在山邊,水繞城流,山水園林點染其間,天清氣爽麗日和風……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最適宜創業和人居的現代城市。
無疑,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文化,已然成為東莞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在東莞,文化被表述為經濟社會雙轉型的智力支撐。為此,東莞響亮地提出“三城”文化建設體係:圖書館之城、博物館之城和廣場文化之城。
—2005年落成開館的東莞市圖書館,功能齊全,是全國第一家自助圖書館,即圖書館設有ATM機、特色書屋及圖書流動車,藏書達130多萬冊;目前,東莞全市已構建1個總館、36個分館、102個圖書服務站,形成圖書館集群網絡。
——東莞全市已建和在建的陳列館、美術館、博物館等多達32座,包括聲名遠揚的鴉片戰爭博物館、林則徐紀念館、袁崇煥紀念館、東江縱隊紀念館和建於貝丘原址之上的蠔崗遺址博物館、享有廣東四大名園之譽的可園博物館、中國建築陶瓷行業首座(綜合性)唯美陶瓷博物館,以及科學技術博物館、粵劇博物館、客家民俗文化園等,同時擬興建服裝、家具、汽車、IT、手機、印刷、玩具、酒吧等新興產業博物館,構成市、鎮、村三級博物館網絡,實現每20萬人即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目標,極大地提升了東莞的曆史文化認同感和人文精神。
——東莞全市擁有400多個文化廣場,誕生了“都市彩虹”“文化周末”“絢麗大舞台”等廣場文化精品。石龍鎮的金沙廣場每天晚上都有演出,大嶺山和石排的廣場交誼舞辦得有聲有色,群眾其樂融融,樂在其中。投資6億多元興建的玉蘭大劇院,功能、設施均達到國際一流水準。每逢夜幕降臨,東莞的廣場文化就會編織一幅色彩斑斕的動感文化長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