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城市傳奇 下篇城市之光(1 / 3)

東莞:城市傳奇 下篇城市之光

顯然,寬闊敞亮的東莞大道,是東莞人心目中的城市符號。

連接東西、貫穿整個新城區的十裏長街,叢林掩映,鮮花鋪路,半城綠樹半城樓宇,一直延伸至氣勢恢弘的城市中心廣場,亭台、水榭、花壇、噴泉……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國際會展大廈、科學技術博物館、會議大廈、圖書館、展覽館、大劇院、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巍巍然拔地而起——東莞集現代製造業名城、宜居生態綠城、曆史文化新城於一身,正向世人展示她光華四射的動感魅力。

回望曆史一東莞建製升格為地級市,製度層麵的創新無疑是一次至為關鍵的提速器;而思想解放觀念創新,則一直為東莞迅猛崛起的助推器。

——東莞市直接管轄32個鎮(區),成為中國現行地方行政架構中的另類。大膽簡政放權,直接向鎮(區)下放對外經貿、固定資產投資、工商、消防、供電、郵電等行政管理權限,盡量減少市直部門審批程序,猶如一下摘除了孫悟空頭上的緊箍咒,為鎮(區)全方位、多層次、大規模招商引資辦實業,開通了一條極為便捷的快車道,使各鎮(區)如八仙過海,能各顯神通;全市4個區外的28個鎮全部進人“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其中長安鎮、清溪鎮、虎門鎮、厚街鎮還進人“全國出口創彙10強鄉鎮”之列。由鎮級經濟作為發動機,驅動了城鄉一體化列車的“轟隆隆”前行,實乃東莞改革開放一道亮麗的風景。

—1988年,東莞率先取消了食油訂購任務及平價定量供應居民食油,全麵放開價格,由市場杠杆直接發揮調節作用。

——20世紀90年代初,東莞市政府已主動退出競爭性行業的投資經營,全市50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全部完成改製轉製,

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

——2000年,東莞第一個建立起農民養老保險製度,並逐年提高農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2004年,全市下轄32個區鎮,57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村村有藥店”,此為全國之首創。

30年風雨兼程,東莞始終領跑於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一項項製度創新措施出台,一步步完善市場經濟體製,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奔向一個既定目標: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再向城市社會,實現全方位轉型!

這樣的兩組數字,既充滿了哲理意味又散播著濃鬱的詩意美感——

2007年東莞市GDP達3151億元,比1978年增長120倍;2007年東莞市財政收人540億元,比1978年增長440餘倍;2007年東莞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農民人均純收人11606元,比1978年分別增長了84倍和77倍,均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一位;

2007年東莞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連續7年居全國大中城市中的第三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

東莞生產的運動鞋總量居全國第一位,全球每10雙運動鞋就有一雙產自東莞;

中國服裝有1/5產自東莞;

中國出口外銷的家具有1/5來自東莞;

東莞生產的電腦磁頭、電腦掃描儀、電腦驅動器、高級交流電容器、微型馬達、電腦冰箱、錄像磁頭等家電產品已占到世界市場份額的10%~40%,雄踞全球第一位。

顯而易見,東莞最大限度地激活和發揮了自身在國內格局中的先發優勢與在世界格局中的後發優勢,最大限度地獲取了東西方“冷戰”結束後分派的和平紅利和全球化紅利,從而在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小康化“五化”進程中,一路闖

關奪隘,克難製勝,既搶占了先機又盡享無限風光!

毋庸置疑,在精彩紛呈的曆史與現實麵前,經曆了“財富盛宴”的東莞,同樣麵臨新一輪創業的瓶頸。

東莞決策者們統攬全局,居安思危,清醒地分析了“雙邊緣化困境”——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產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一直處於邊緣位置;缺乏自主創新和自主品牌的產業,在國內生產體係中同樣處於邊緣化位置。

東莞市委、市政府敢於知難而上,以思想大解放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在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果敢提出“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建設富強和諧新東莞”的發展新思維——由資源主導型經濟轉向創新主導型經濟,由初級城市化社會轉向高級城市化社會。

顯然,這是一次質的飛躍——樹立世界眼光,站在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的高度,將東莞的改革開放導向深水區,戰略攻關,破解發展難題,掀起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