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城市傳奇 上篇城市之門(1 / 3)

東莞:城市傳奇 上篇城市之門

1978年9月15日,無疑是值得東莞人永遠銘記的曆史性

日子。

這一天,獲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第一個牌照(編號為“粵字001”)的“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正式落戶東莞虎門鎮。

太平手袋廠投產第一年,即獲取加工費100萬元,為國家賺取外彙60多萬港元。

這種資金、設備、技術、原材料、管理人員等全部來自香港廠家,內地僅提供廠房和勞動力,被費孝通等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們大書特書的“三來一補”(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以及“兩頭在外”(原材料在外、產品市場在外)的鄉鎮企業模式,日後被經濟學家統稱為“東莞模式”。

一時間,在珠三角大地上“東莞模式”遍地開花,“村村點火,處處冒煙”,遂成燎原之勢。

在中國改革開放發軔之時,在無資金、無技術、無管理經驗、無外銷渠道幾乎是“一窮二白”的現狀中,為快速完成資本原始積累,“東莞模式”“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共同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鄉村工業化道路。

堪稱東莞工業“酵母”的太平手袋廠,尤為難能可貴,它是在粉碎“四人幫”之後,在中國政局撲朔迷離之際,中國領導人在全國率先打出的第一張“外資牌”,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改革開放前夜的第一聲鴿哨。

今日東莞,工廠林立,髙樓簇集,財富湧流,一座國際化現代化工業城市呈現在世人眼前。此時,人們驀然回首才體悟到30年前的太平手袋廠,無異於在現代化的入口處撞開了一扇厚重的大門,一扇從農耕文明邁人工業文明的大門!

因之,東莞的太平手袋廠與最先啟動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改革的安徽鳳陽小崗村,並列為彪炳青史的典範……

1978年的冬天,中國奮然撞開一個新時代的大門。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終於拉開大幕,一個決定中國前途命運的戰略拐點得以形成:我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

曆史賦予每一個地域的經濟騰飛的機遇都是稍縱即逝的。

大海熏陶了東莞人博大、包容的胸襟和雷厲風行、敢為天下先的品格,以及追逐財富、創造財富的強烈渴望。

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不避風險,勇闖新路,東莞人在東莞這片大地上率先上演了一幕開放改革的大戲!

——東莞縣委審時度勢,敞開大門,圍繞招商引資這一中心開展工作,並公開宣布:對所有來料加工一律來者不拒,不設任何門檻,一路開綠燈放行。

——東莞縣政府下發紅頭文件,號召全民動員招商,充分利用一切土地資源、勞動力資源,充分利用鄉村各種祠堂、飯堂、會堂設廠辦企業,“三堂經濟”一時風生水起。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前一天(1978年12月21日),東莞縣委、縣政府即從15個部門抽調48名幹部,專門成立對外來料加工裝配領導小組,在全國率先推出行政審批“一條龍”服務措施,簡化所有審批手續,千方百計為客商落戶東莞排憂解難。

何等的風雲際會!

何等的先聲奪人!

其時,敢於創造財富的勇氣似乎注人了每一個東莞人的基因裏。千百年來困擾中國人的城鄉二元結構,似乎一夜之間土崩瓦解,東莞這一塊貧瘠的土地上到處散播著商業的生動氣息,奇跡般地出現爆炸式的財富增長。

鎮鎮聯動,村村競秀,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工廠、作坊,撒落在街巷農舍、田頭地角,恨不能把整個香港、澳門的加工廠統統搬來東莞……由港資企業,到台資企業,再到日、韓、歐美外資企業,東莞似乎在一夜之間成為全國最大的加工製造業基地——至1978年底,東莞“三來一補”企業達2500多家,遍布80%的鄉村,工繳費收入約占全省的40%,居全國縣市之首位;至1991年,東莞引入外資高達17億美元。

毋庸置疑,東莞人在創造曆史,同時創造了不朽座

未來的新型城市!

那是激情澎湃、眾聲喧嘩的歲月。

東莞的借勢與發力是如此絲絲人扣,步步到位:既在充分掌控了香港產業調整成本飆升,一批加工業急需向珠三角內陸地區大舉轉移信息之際,適時出擊,又有80萬在港鄉親牽線搭橋,推波助瀾樂,成其事,還逢中央確定廣東為中國改革開放試驗場的大環境,東莞便借地緣之利奮勇爭先,甘當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一路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