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衛所建設(2 / 3)

“今年怕是走不了了,叔祖如今在京師,若要下西洋,其下多人必赴南京,長樂等地。”賽福突然又補充了一句,“不過,此次,副使周滿大人沒有同期來歸。”

“噢?”以前朱四郞隻知道鄭和下西洋,現在他知道,除了鄭和出使西洋外,還有很多人,大多是太監,作為外交官出使他國。當然,鄭和下西洋也非首創,在他之前,從洪武朝開始就有過多個出使東西洋的太監,隻不過鄭和的船隊規模最為龐大,影響最為深遠。

“周大人為何事羈絆?”

“往常,叔祖在滿剌加時,副使大人也會往蘇門合剌,此次叔祖到了祖法兒,木骨都束,周大人往南而行。”

“噢。”看來下西洋的費用還是個問題吧,也許鄭和也感覺到了下朝庭對下西洋的態度,所以這次他是如期而歸,副使卻且行且遠,往更遠處做了一次嚐試。

除了鄭和之外,朱四郞還知道有個副使太監叫王景弘,嗬嗬,這是他當年在馬六甲旅遊時,在一個廟裏看到的,那個小廟裏供著鄭和,邊上還有一位叫王景弘,現在他又知道了一個叫周滿的。

傳說中的鄭和下西洋,有人說他發現了美洲,有人說他到過澳大利亞,眾說紛紜。鄭和的研究源自李約瑟,這個英國人當年是海外研究中的第一人,他主持編寫的《劍橋中國史》現在還是外國研究中國曆史的經典著作。他寫過的《中國科技史》第一個正眼看中國,在全世界提出中國的四大發明之說,肯定了中國在世界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得了李約瑟的支持,一個美國女記者以鄭和為專題寫了一篇論文,揭開了研究鄭和的序幕,從此之後,中國曆史學者們大批跟近。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有個英國海軍,這人出一本書,說鄭和第一個發現了美洲,他說曾經有記載鄭和的分艦隊過了好望角。在美洲也有大量疑似隻有鄭和,或是隻有當年最發達的明朝才可能帶到美洲的遺跡。比如如今已經沉在海底的青石板路,首先是那青石板美洲和歐洲好象都沒有,其次歐洲美洲人都沒有用青石輔路的習慣,隻有中國人有這喜好,而且那石頭很象中國古代海船的壓艙石。還有美洲有一種雞在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時就有,這種雞不是美洲原產,歐洲也沒有,恰好這雞又被證明原產於亞洲,鄭和下西洋時,在船上養豬養雞,中國人喜歡大量的養雞,一是吃蛋,二是吃肉,還有個更重要的用途是雞被中國人大量用於祭祀。

至於鄭和到過澳大利亞,那能證明的資料似乎更多,比如澳大利亞有個紅帆船俱樂部,在澳洲內陸河床曾發現古船殘骸,從造船用木來看,那個年代好象隻有中國人才會用那種木料造船。另外,還有記載說鄭和的分艦隊到過澳洲,並且在那裏挖礦,但這些人最後都死在了那裏,因為他們挖的礦大量伴生鈾礦,這些人死於放射性的輻射。

事實上,中國人在唐時就已經有人到了爪哇島,宋時已經有人到了新幾內亞島,眾看官,新幾內亞島可不在非洲,幾內亞是非洲的一個國家,新幾內亞島是馬來群島的一個大島嶼,與澳大利亞隔海相望,該島上有大量珍奇動植物,如被公認最象鳳凰的極樂鳥,比如最後殘存於世界的食人族。

鄭和肯定沒到過美洲,也沒到過澳大利亞,但他的手下是不是有人迷航了,那就難說了。

朱四郞不大清楚賽福要感歎什麼,賽福對他的拉攏和信任,那可是濃濃的,早就感覺出來了。賽福早先想發展朱四郞入錦衣衛時,就想把朱四郞培養成心腹,朱四郞上回北上之行的表現太過搶眼,可以說是光彩奪目,很明顯此人前途不可限量。以後朱四郞會有什麼樣的前途,賽福不知道,他不能收服朱四郞,但他們的家族可以,在他之上還有賽哈隻這位都尉大人,還有鄭和大人。

賽福現在時不時的會透露一些賽都尉的信息,鄭和大人的消息,不避禍福喜憂,這都表現出一種對朱四郞的信任和親近,朱四郞自然心裏有數,當下承接的很好,隻要賽福提了話頭,都會適度跟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文化熱點之一,當年全國上下研究的熱熱鬧鬧轟轟烈烈,朱四郞到過南京的下關的鄭和公園,也在長樂看過鄭和的另一個基地,在東南亞旅遊時,馬來西亞印尼鄭和的遺跡也不少,所以他對鄭和還是知道的不少。據他所知,鄭和一共就下過七次西洋,最後一次還是在下下任皇帝的時候,而且鄭和死於第七次下西洋的回程途中,所以,至少在這兩三年之內,鄭和是不會下西洋的,現在他更是從賽福那裏得到了確切的消息,也知道了原因。

永樂什麼時候死,朱四郞不記得,隻知道永樂六次北征,第一次他沒參加,有個叫丘福的人是出征的大帥,但第一次北征以大明朝失敗告終,此後五次都是永樂親征,史上記載這五次都獲得了大勝。什麼樣的大勝朱四郞不清楚,第二次他看到了,第二次應該有殺敵數百,第三次剛結束,他親曆了,這一回在他通風報信之前,永樂帝的北征大軍實際殺敵不足百人,這數百人朱四郞也驗證了,好象戰士不多,大多是牧民。與鄭和一樣,永樂也是死在最後一次北征途中。

永樂下一任皇帝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然後是另一位明宣宗,也就是現在太子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如此說來,鄭和至少在近五年之內不會有機會下西洋。

下西洋一直是國之大事,近幾年不能下西洋,那麼至少在永樂朝,鄭和這幾年將淡出明朝主要國是,這可能正是賽福,當然也可不是賽福能體會到,而是賽哈隻所感歎的。

不下西洋,鄭和主要將會做些什麼,鄭和是內官監太監。通過賽福,朱四郞才知道,現在,在永樂朝,太監衙門權力最大的並不是司禮監,而是內官監,內官監管理宮人,皇城之內所有宮人都歸內官監所管。司禮監雖然現在有了東廠,但也隻是因為出了紀綱這個反賊。東廠在皇上的要求之下成立,訪謀逆妖言大奸惡者,與錦衣衛均權勢。如今的皇城裏的太監,識字的人不多,當然也有象鄭和這樣文武雙全還懂航海的高人,真正司禮監得勢是在明宣宗時代,正是在那個時候,明宣宗設立了太監學堂,教太監認字,然後規定皇帝口述命令,都由司禮監秉筆太監用朱筆記錄,然後再交內閣撰擬詔諭並由六部校對頒發。這實際上是讓司禮監牽製內閣的權力。當然在宣宗之時,司禮監的太監們也沒有這麼牛,可他把王振弄進宮裏當老師,造出了明朝第一個權監,後來到明武宗時又出了一代權宦劉瑾,此人專權以後,司禮監便開始掌握了朝庭機密,批閱章奏,實權反在內閣首輔之上了。

一麵是鄭和近幾年離開了下西洋的主旋律,錦衣衛在朝庭裏一個最重要的靠山麵臨淡出皇上主要視野的危機,另一麵是去年底成立了東廠,這對錦衣衛產生了直接的威脅。

怪不得賽哈隻要著力打造錦衣衛宣府衛,而且這次賽福帶來的信息很明確了,鄭和今年不會再下西洋,另外,皇上今年很有可能還會再次北征。

去年才北征了一回,今明兩年會不會又要北征?若皇上真的近期又要北征,那練兵之事,必須要抓緊了,不隻是練兵,現在就應該馬上要派人北上,去摸蒙古人的底。瓦拉、韃靼、三衛都要有人去摸消息。

所以錦衣衛宣府千戶所的重中之重,還是軍隊建設,要迅速成軍。好在鄭亨支持了錦衣衛的建設,已經從宣府鎮挖了不少牆腳。明朝的軍製將軍隻管用兵不掌兵,有戰事時兵部奉皇帝旨意調軍,任命領兵官,發給印信,率領從衛所調發的軍隊出征。戰爭結束,領兵官繳印於朝,官軍各回衛所。

鄭亨雖然在宣府鎮經營多年,他清楚的很,皇上一個旨意,就能把他從宣府調到大同,他能帶走的最多就是幾個親兵。都是皇帝的兵,在哪當兵都一樣,再說錦衣衛宣府建立衛所,就是在一個鍋裏燴勺,宣府鎮也是錦衣衛監督的對象,搞好關係很重要。他鄭亨可以不怕錦衣衛,手下的人呢,在宣府時間久了,鄭亨知道手上會有一些不法之事,邊關最大的財路就是溝通蒙古人,一般而言,正常的交易早已有之,隻是中間有多少是不正常,這就很難定性了。

現在鄭亨不隻是同意錦衣衛挖角,還支持錦衣衛的衛所建設,裏麵一個重要原因還在於經濟利益的捆綁。此事,天知地知當事人知,宣府地頭上影響最大的就是宣府鎮和新成立的錦衣衛衙門,現在這兩個部門已經勾結到了一起。

沙嶺百戶所要比朱四郞上次路過時熱鬧多了,沒辦法,方圓幾十裏,也就這裏人煙最盛,也算勉強有點集市的樣子。按明朝軍製,百戶所設有兩總旗,滿編有112人,加之明朝的軍戶製度,在沙嶺軍堡附近還有百多戶人家。

沙嶺所的百戶上回見到朱四郞時是俯視,百戶對急遞輔輔丁,這一回朱四郞來時,已經是飛魚服在身,百戶看到朱四郞時便成了仰視,錦衣衛的副千戶對宣府百戶,那可比五軍都尉府裏的副千戶值錢多了,更別說,宣府鎮總兵官鄭亨侯爺早有秘令下來,要求他全力配合支持錦衣衛建設事宜。

百戶鞍前馬後安排著賽福等人的食宿,即使是他還是百戶的時候,賽福也不會給以顏色,如今練兵軍務從急,這百戶算是近鄰居,諸多事務需要用到此人,故此少不得與他多敷衍幾句。盡管如此,賽福也沒有怎麼和他多說話,職級不對等,出麵與之打交道的是朱棟,朱棟這個多年的老吏把這個百戶拿捏的很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