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試滋味,難免癡迷。朱四郞能想象和理解兔子的感覺。兔子還是個雛,沐浴節在河裏看到婦人濕衣都會臉紅,如今初入溫柔鄉,哪能克製的了。花奴這般模樣性情手段的姑娘在大洋河村是找不出,若真是什麼犯官之後,有可能還年少時還受過良好的教育,隻不過不知這姑娘在這妓館裏多年,如今品性如何。
鴇子愛鈔,**愛俏。兔子長的也算是英武,現在又有官身。錦衣衛小旗的腰牌已經領了去,若那姑娘有心,多問上幾句,兔子口風一向不嚴,若再想在那姑娘麵前顯擺一下,可能一點點底早就讓人摸了去。宣府離京師不遠,這裏有大把的京城過來的官員,這些年北地的榷場時開時關,商隊一直沒斷,南邊過來的行商也不少,錦衣衛是什麼樣的一個存在,想來紅館裏的那裏人不會不知道。
錦衣衛的一個重要收入是保護費,胡成已經把這個光榮傳統和重要職責交待了下去,第一批投靠過來的本地效用已經開始積極的投入到這個很有前途的工作中去了。這種活不需要胡成親自出馬,可朱四郞交待下來的事情,胡成還是親自過問了一下。沒幾天就有人把紅館和裏麵所謂的當紅姑娘的底都稟報了過來。
“花奴確為犯官之後,其母為建文朝時的官員之妻,其父為何人不可考。”胡成向朱四郞彙報。
“此話怎講,其父不可考,其母為犯官之妻,那如何稱之為犯官之後?”
“嗬嗬。”胡成也感覺到了這個犯官之後有點勉強,“靖難後,其父得誅,其母入教坊司,花奴生於永樂三年。說是有同母異父的兄弟流刑於奴兒幹都司。花奴倒是受其母調教多年,後被賣入紅館。其母當年也是官家小姐出身,花奴通琴棋書畫,在紅館算是頭牌噢。”
胡成對朱四郞過問這事感到有點意外,在他眼裏,去妓館如同吃飯喝水一般,真是納了裏麵的姑娘,也不過是出點銀兩而已,當然也有一種是在教坊司錄另冊不得從良,顯然這個花奴已經是犯二代了,不在此列。
隻知其母,不知其父,入教坊司三年才生出來,前兩年她母親的避孕工作是怎麼做的呀。
“若是兔子兄弟想要那人,出個五十兩銀子便可。”胡成說道。
“隻要五十兩?”朱四郞有點意外。
“四郞,五十兩不少了呀,在江南都能買上好的水田了。”
這個朱四郞還真不知。前世在影視作品裏看到動則上千兩白銀,其實在大明朝,平時看到的銀子很少,大多以銅錢和寶鈔為主,鄉間小民很多人一輩子可能都沒有見過所謂的銀元寶。如今寶鈔已經開始貶值了,平時交易很多還會以糧絹等計價,大宗交割時才會有銀兩,但也不是想象中的亮晶晶的銀元寶,而是銀錠銀餅之類,看上去鑄的也很粗糙,並不精美。銀子氧化後容易發黑,所以一般看到銀子,大多是灰白,並不象影視作品裏亮的晃眼那種。
五十兩銀子那可是很重的一砣,平時很少能見到,五十兩,合寶鈔有大幾百貫,在朱四郞眼裏真沒當回事,如今大洋河村生意大做,村裏的人都記著工分,兔子每年能掙下百兩銀子左右,隻不過買個媳婦回來,總讓朱四郞覺得怪怪的,還是個連丈人老頭都不知是誰的姑娘。
張三成家之後,黑牛和兔子的婚事都提上了日程,至少在他們兩人家裏長輩眼中如此。自從跟著朱四郞四處闖蕩之後,黑牛兔子等人的眼界都有點高了,張三的親事也能看的出來。與縣衙裏的典史做親家,若在以前,這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絕對是高攀。如今卻不同了,張三現在得了錦衣衛總旗的官身,這下子,反倒是劉捕頭占了有眼光的名頭。
兔子要娶什麼樣的人,朱四郞不會去作主,他也不會去幹那事,隻不過,作為小夥伴,跟班,他關心過問一下是必須的。
這個花奴,若兔子真有意,那就買回來吧,在宣府有人照顧起居也不是壞事。定下這個調子之後,朱四郞樂見其成,隻要兔子不耽誤錦衣衛的活就行了。
錦衣衛宣府所最大的工作就是招人。
一邊由朱棟負責,由張三兔子等人相輔,在周雄的幫助下,特別是在取得了鄭亨的默許之後,錦衣衛一下子從宣府的衛所裏招了五百人,按著賽千戶的要求,這五百都是騎軍,同樣的為了服侍好這五百騎軍,又從軍戶中招了八百的輔卒。
另一邊則是胡成在搞,在宣府當地招了錦衣校尉約百人,都是宣府地頭上的人,各色人等都有,從江湖好漢到書辦到帳房到醫生都有。錦衣衛是個大衙門,什麼樣的人都要有。
黑牛已經被派著到沙嶺去了,同時大洋河村那邊也過去了不少泥水匠,這幾年大洋河村一直在修路建房,四鄉八裏的泥水匠磚瓦匠石匠都聚集在大洋河村。開春後大洋河河水漲起,原先需要很多匠人修橋,現在都被提前通知過來幹活,新的工程,在沙嶺建一座兵營。
第一批人的五百人兵丁已經到了沙嶺,在周雄派來的人的幫助之後,與那些工匠一起豐衣足食,打造自已的兵營。宣府的衛所大多為鄭亨所建,周雄那裏派來的專業人士很有經驗。
永樂二十年農曆八月二十五,西元一四二二年九月十日,錦衣衛宣府千戶所指揮使賽福大人終於從京城到了宣府,賽福大人對朱四郞等人在宣府的籌備和準備工作表示滿意。原來朱四郞還以為這個錦衣衛千戶所成立是個大事,要搞點啥啥活動這類,沒想到賽福低調的很。他一到宣府就去拜見了鄭亨,然後就帶著朱四郞等人真奔沙嶺。
北地的秋天,氣候最為宜人,草長鷹飛,這個時代別的不好,自然環境保護的非常之好。且不說朱元璋這個農民皇帝大力推廣植樹(南京城邊到處種樹,鄭和下西洋造船所用的很多輔料就地解決)。出了順天府基本上就算是邊城,永樂初年,蒙古人時常入宣府打草穀。自宣城向北,一路沿陰山山脈逶迤北上,若是走馬,放開來跑,半天就能跑到,現在他們足有三百多人,秋高氣爽,一行人走走停停,按著行軍的要求,一日有個三四十裏也就行了。
賽福和朱四郞等人是在馬上,另外還有兩百的兵丁相隨,這些兵丁也不是空手,兩三人一車都是從宣府采辦的物資。
山路在山穀彎轉,涼風習習,還能聽到大洋河的嘩嘩水聲,路上風光是不錯,趕路看似很愜意,朱四郞卻總感覺賽福大人心裏有事。
“四郞,上次大洋河村的那些菜蔬,叔祖大為讚賞,隻不過,一時間用不上了。”賽福與朱四郞並轡而行。他嘴裏的叔祖,朱四郞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鄭和大人。
“用不上是好事,如今內府已經讓村裏忙不過來了。前段村裏又送了一次菌種過來,看來,宮裏是吃出好來了。”話頭一轉,朱四郞問道,“邸報有言,鄭大人此次又攜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來歸,雖不及去年盛況,卻也是和樂融融。怎的,鄭大人今年不下西洋了嗎?”
“下西洋國之大事,皇上討虜亦是大事,此番北征戶部已竭盡所能,丁吃卯糧了。今明兩年皇上必定還會北征,京裏已經有風聲了,戶部一直都在忙著調集糧草。”
“賽大人前幾日還有言,鄭大人下西洋,所費雖巨,可所得也頗豐,每下西洋必有盈餘。怎的戶部還會不濟?”朱四郞問道。
“此言也不虛,隻是下西洋籌辦物資之巨,不啻於討伐。”賽福坦言,“水師比騎軍更費糧餉,四郞不知下西洋車船之巨,出海十數日不著陸,吃喝全在船上,用度驚人。”
原本在朱四郞的認識中,鄭和下西洋花費太大,以至於明宣仁之後,兵部尚書居然一把火把鄭和下西洋的所有資料都燒了。可身處這個時代之後,朱四郞才知,所傳不實,至少從這鄭和這個族人這裏得到的第一手資料不是這樣的。
鄭和下西洋帶回了大量了香料,如蘇合香,安息香,沒藥,乳香等,另外還有胡椒、芍藥、丁香、豆寇、沉香、木香、龍腦香等等以及大風子、孽澄茄、血竭、硫黃、犀角和羚羊角等許多國內稀有緊缺的大量中藥材。其中胡椒與蘇木在明朝價同黃金,但鄭和帶回了海量蘇木和胡椒,以至於這些一度還被永樂皇帝抵作俸祿發給官員。
讓朱四郞更意外的是,在這個時代,東南亞國家在大量使用中國的銅錢,永樂帝曾經就一次賜錢幾十萬斤給日本。而鄭和出使西洋也帶了巨量的銅錢,這些銅錢在西洋諸國除了作采購之後,居然被用來買錫和黃金,海外黃金價格遠低於大明朝國內,鄭和以銅錢買黃金,然後以五十兩一錠鑄金餅帶回。(注,這些是曆史上的真實事件噢。有記載朝庭給鄭和下西洋撥款,每回二萬五千兩黃金左右,而鄭和七下西洋總計給朝庭帶回了千餘萬兩的白銀和黃金三十萬兩,按七下西洋來算,每次都有盈餘。)
“叔祖帶回之物,貨值雖高,卻不能吃喝用度,戶部也多有怨言。”賽福歎道,“下西洋非叔祖不能坐鎮,一來皇上信任,二來西洋事務冗雜。不然,朝中想染指此事之人不少。”
想想也正常,其他部門,勞心勞力,卻為他人作嫁衣,鄭和帶回來的那些東西又不見得會分他們一點,功勞也不見得會分他們一點,何必呢。
“賽大人,那今年,鄭和大人真的不下西洋了。”朱四郞又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