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沒有勞動力、也沒有家人的老人和小孩(數量不多),張無忌采取的辦法是,老人強製送到各個佛寺、道館供養,小孩則全部送到張無忌開辦的陸軍小學、陸軍中學——聽名字就知道是幹什麼的——小孩中聰明伶俐的,張無忌就直接收養為義子。
張無忌不主動開疆拓土的原因還有一個,元廷還沒有徹底亂起來。
元廷有著和曆史上所有夷狄建立的國家同樣的毛病——皇室不穩,董卓輩出。
在忽必烈時代,元軍主要有三個部分組成:探馬赤軍、禁衛軍、漢人世侯。
但是,經過征討阿裏不哥、鎮壓李璮之亂以及征討海都、滅亡窩闊台汗國等連綿不斷的戰爭,漢人世侯兵力基本被消耗殆盡。
禁衛軍名為禁衛軍,實為邊防軍,主要駐紮在蒙古草原,負責鎮壓反叛的草原蒙古貴族和抵抗窩闊台汗國入侵。
所以,最重要的軍隊就是探馬赤軍,也就是各地的鎮戍軍。
探馬赤軍的軍官是明文規定的可以世襲的,所以真正掌握軍權的實際上是蒙古勳貴軍官。
軍隊掌握在軍官手中,而不是皇室手裏,會是一個什麼結果?三國時期的百年戰亂早就有了說明。
所以,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元朝的統治狀況——董卓很忙。董卓一會兒轉世為鐵木迭兒,馬上又轉世鐵失,一會兒轉世為燕鐵木兒,還沒等燕鐵木兒掛掉,就急匆匆再轉世為伯顏。一個魂魄能轉世好幾次還要監管幾個人的肉體,簡直能把董卓累死。
這些“董卓”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仇漢,仇漢到了愚蠢的地步。如果要計量智商欠費金額,彎彎第一,港燦第二,這些人第三。
我們就以科舉為例。
公元1238年,也就是拔都率軍占領俄羅斯的莫斯科、大漢奸張弘範出生的那一年,窩闊台在年號都沒有的情況下,召開了蒙古人主持的第一次科舉,不過僅此一次。大概是沒有招到什麼人才,後來又沒繼續搞了。
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主持了元朝又一次科舉嚐試——之前的籌備時間就花了六年,你他媽都籌備了些什麼?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降臣、南宋理宗淳祐四年(1244)甲辰科狀元留夢炎等請設科舉。
皇慶二年(1313年),忽必烈的曾孫、曾經主持過一次嚐試性科舉的真金的孫子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才終於下令:明年,啊,明年正式科舉。
延祐元年(1314年)搞了一次鄉試,錄取了三百個幸運兒。延祐二年(1315年)又從這“斯巴達三百”中錄取了五十六個進士。這一科號稱“元一考”,元朝曆史上第一次正式科舉。
雖然磕磕絆絆,但是好歹是開考了,漢人知識分子遊戲王了。
一直考到“元七考”,也就是元統元年(1333年),都還算順利。這一年的漢人狀元就是已經被張士誠送去做了古人的高郵知府李齊,同年還有劉基、施耐庵也中了進士。
這個時候,伯顏打了燕帖木兒這隻“死老虎”,上台了。他一上台,就廢了科舉,還提出要殺光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要禁止漢人使用鐵器,要“十戶一刀”。
等到伯顏的侄子脫脫當政之後,雖然恢複了科舉,可是也對漢人知識分子沒什麼吸引力了。張無忌、劉福通、徐壽輝都已經造反了,這個時候還來考,那不是找著黑鍋背嗎?
所以,張無忌才敢肆無忌憚地打擊那些元朝功名的持有者,因為他們都是一小撮,收拾起來毫無壓力。
脫脫雖然屬於“親漢派”,但是執政能力糟糕,“開河變鈔禍根源”就是他搞出來的。
“開河”就像買彩票,如果成功了,指不定元朝就能再熬一段時間。
“變鈔”簡直就是送機會給那些奇葩。丞相搠思監利用“變鈔”之機,居然大量印製假鈔,大發橫財。
時人評價: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
就這,張無忌還覺得元廷不夠亂,沒有亂出水平。怎麼能因為有農民起義,就放棄了內鬥呢?
張無忌本來是想等到元軍和劉福通、徐壽輝都打累了,自己的“內功”練到滿級了,再出山收拾他們,但是現在有一個機會在自己麵前了,張無忌決定抓住這個機會。
張無忌選擇的方向就是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