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董卓很忙(1 / 2)

高郵湖大戰之後的中原大地上,可以說是風起雲湧。

劉福通在開封決定兵分三路,發動北伐,兵鋒直指大都。

劉福通在宋軍的軍旗上寫著“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

這三路北伐軍是:

東路軍以毛貴為統帥,由海州出海,乘海船登陸山東半島,先後攻克膠州、萊州、益都路、般陽路,北上滄州、柳林,直逼大都。

中路軍以關先生、破頭潘為統帥,從山東曹州出發,西進山西,先後攻克雁門關、大同、上都(和林),從北麵威脅大都。

西路軍以李武、崔德為統帥,在潼關與元軍反複拉鋸,後來劉福通又派出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將領西進增援,破武關,先後攻克商州、藍田,前鋒直指霸上,西安在望。

徐壽輝也沒閑著,自從猛將倪文俊攻克沔陽,將他從黃梅的蘿卜園迎接到漢陽之後,他改元“太平”。猛將倪文俊先南下攻克了常德、醴陵、衡州,又北上攻克了陝州,樂得徐壽輝給自己立了一塊“無敵碑”。徐壽輝又派兵進入江西,準備破昱嶺關進入浙江、破仙霞關進入福建。

在另外兩大對手紛紛開疆拓土的時候,張無忌隻是將淮南、浙江納入自己的名下,就停止了進攻的腳步,張無忌的“首都”金陵與敵對勢力的地盤隻是隔著一個鄧友德坐鎮的太平府。

張無忌正在做的事情是“種田”。

不“種田”不行,蒙古人雖然愛錢,但是根本不會弄錢,於是將始於五代時期的包稅製發揚光大了,大量的色目商人進入中原,承包了稅收業務。

所謂的“包稅製”,就是包稅人向政府預付一年稅款,獲得某種稅收的征稅權,這本來是為了節約小稅征稅成本的簡易征稅法,但是被蒙古人擴展到了所有的稅種。

包稅人向大都繳納一點點的錢,取得包稅權之後,就在自己的“領地”內橫征暴斂。蒙古人反而背上了“殘暴”的黑鍋。

所以,也就出現了曆史上每到王朝末年都必然出現的景象——政府稅收不給力,人民負擔壓斷肩。

“包稅製”對農業、工業的生產危害極大,因為承包人隻包了一年,當然要竭澤而漁,根本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的意願。

張無忌的“種田”方式不同於西漢初年的“休養生息”,而是采取了比較激進的辦法:

一、強製收容流民。由於黃河泛濫,淮北流離失所的民眾很多,這些人既是寶貴的社會勞動力,也是可怕的社會不安定因素。張無忌將這些人收容起來,讓他們開墾“荒地”——很多地都是因為戰爭的原因,人為拋荒的。張無忌並沒有搞“誰開荒,誰所有”這樣的“德政”,而是要求這些人,開荒之後不用交稅,但是土地不是你的,別想著能霸占成為自己的,隨時準備下一年走人——送到吳洲去。

二、開展工業。張無忌當然知道工業的厲害之處,但是生產力發展水平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張無忌把那些大型紡織戶找過來,以借錢或者入股的方式幫助他們擴大生產規模。

張無忌不是沒想過開金手指,但是開金手指的效果實在太差。

張無忌雖然搞出了火藥,銳金旗也在張無忌的指導下開發出了燧發槍,但是生產效率實在太坑爹,所以張無忌僅僅隻裝備了一千不到的火槍兵,他大筆一揮全部劃給烈火旗了。

張無忌也試過“標準化、流水線生產”,結果發現,現階段搞這個東西那就是神話,他手頭的那些工匠根本就做不到“標準化”。沒有合適的量具,沒有相應的機械,“標準化”那就是個笑話。同樣的配件,一個比另一個大一毫米,那就完全不能通用了。

張無忌隻好留下“標準化、流水線生產”的概念等待後人去發現,自己的工坊裏麵繼續搞著效率並沒有提高多少的“分工協作”。

當然,張無忌也在工坊裏麵搞起了“泰羅製”——選擇最好的工人、製定工作定額、實施刺激性的付酬製度,最重要的是提高工人的地位。

張無忌的“種田”還是卓有成效的,蘇州、杭州產出的絲綢,鬆江府產出的棉布,浙江南部出產的茶葉,給張無忌換回了大筆的財富,也吸收了大量的“失業人口”。

當然,也有很多人反對張無忌的各種政策,但是張無忌的態度是,你他媽造反啊!

張無忌對待那些反對自己的人,方法十分簡單粗暴,以前是發往馬鞍山鐵礦和淮南煤礦強製勞動,後來直接全部流放到台灣。

張無忌從來不相信強製勞動搞不出工業社會,人類希望國消滅奴隸製之前就是工業社會了,沒有道理中國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