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後果很嚴重(1 / 2)

惹惱了小霸王,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當時的袁術,還隻是占據了淮南的一部分,廬江郡還未納入袁公路的統治範圍。

窮兵黷武帶來的最大惡果就是糧草難以為繼,於是袁術很快打起了民豐糧足的廬江郡的主意,最後袁術以陸康不借給他三萬斛糧草為由頭,與陸康開戰,大舉出兵攻打廬江郡。

陸康兵馬比袁術少,隻能據守城池。好在陸康是個相當有能力的人,為任廬江太守也深得民心,士民上下都願意幫助陸康守城。這種情況下,袁術軍雖然包圍了廬江郡城,但是卻很長時間都沒有攻打下來。

陸康到底手腕和能力有多強呢?看看廬江士民有擁戴他到了什麼程度就知道了。

廬江郡城被包圍的時候,陸康手下有相當一部分士卒放假或者外出。但是在知道太守被圍城攻打的消息的時候,那些不在城內的士卒卻都冒著生命危險,趁夜爬城回來幫助守城!

久戰不下,袁術也隻好考慮臨陣換將。

這時候,孫策跳出來了。

實話說,陸康不親自招待主動來訪的孫策,這件事情看似是陸康不對,但其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畢竟陸康可是一郡太守,平時要處理的軍政事務很多。另外陸康還被朝廷封為了忠義將軍,秩達兩千石,已經與九卿同級。身份和地位放在那裏,哪有興趣見一個家世沒落了的少年子弟。

換句話說,孫策自己想要陸康親自接見他,就相當於現代要一個省部級的實權高官親自招待我們。

哪怕孫策自己的父親孫堅生前也算得上一個省部級高官,但是那是在孫堅“生前”,當時的孫策,隻是一個死了爹的官二代。

哪怕這個官二代是一個很有本事的官二代,但是如果要深究陸康孫策兩人孰對孰錯,我們隻能說陸康當時沒有做對,但是也沒做錯什麼。但是孫策的反應,卻是確實有些太過自我和過火了。

而且再深入分析的話,陸康不親自招待孫策也許是有陸康自己的原因的。

陸康年輕時便有“義烈”之名,被揚州刺史舉薦為“茂才”而出仕。在靈帝時期曆任縣郡兩級並曾入朝為官,並因敢諫稱名於朝堂之上,最後因為廬江郡有巨賊大寇之亂,臨危受命為廬江太守。

陸康到任之後賞罰分明,很快擊破了賊寇主力。又通過樹立恩信,收降了賊寇殘部。等到靈帝崩薨,獻帝繼位,天下大亂群雄割據,陸康冒險派孝廉進貢朝廷,由是被朝廷加封為忠義將軍。

要知道,獻帝繼位之後,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中以袁紹為首的相當一部分諸侯並不是承認董卓奉立的漢獻帝的正統地位。陸康派使者進京朝見,可是冒著暴露自己政治立場樹立強敵的巨大風險的。

陸康的政治立場很簡單,就是單純的忠於漢室。

那麼這就可以從主觀因素解釋為什麼陸康不與孫策見麵了。

因為孫策的父親,江東猛虎孫堅背有私藏漢室國器傳國玉璽之嫌名!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陸康當時沒有趕孫策出門,而是派了自己的主薄去招待孫策,我感覺已經是極大的寬容了。

雖然孫策踴躍攻打陸康,最終也打下了廬江。但是陸康前前後後卻一共堅守了兩年多!

一開始袁術和陸康開戰的時候,陸康便將自己的幼子陸績以及外孫陸遜送回了吳縣老家。自己還有大兒子都留了下來。因為陸氏這一代因為陸康而顯赫,陸氏本宗族人多在廬江。孫策破城的時候,陸康雖然隻是被俘,但是整個陸氏本宗卻是被殺了一半多!

而且破城之後僅僅一個多月,陸康便病逝了。

之所以不能殺陸康,那是因為陸康有“忠義”之名。至於為什麼守城作戰了兩年多都健健康康的,破城之後僅僅一個月就“病逝”,這些就必須去問袁術和孫策本人了。

陸康幼子陸績其實也是很有名的,有“懷橘陸郎”之典故,也是以忠孝之道揚名的。

還有陸遜與其子陸抗,父子兩也是兢兢戰戰為孫吳效盡了力。

一直到孫吳末期,陸氏俊傑也都是最忠於孫吳的江東氏族之一。

當然,孫策平定江東之後,到孫權繼位的時候,陸氏還要想立足於江東的話,隻能選擇死忠於孫氏。

但是如果有張繡這個攪屎棍存在的話,陸氏無疑不多了一個選擇。

陸遜被送回吳縣的時候年僅十二歲,叔輩的陸績比他年紀還小,整個江東陸氏從陸康被包圍那一刻,就依靠於一個十二歲的少年支撐門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