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治身死,吳縣軍眾失去了唯一的主心骨。太史慈麾下的主力上城以後,南門旋即告破。
南門被攻破,而吳縣守軍又組織不起來反攻,最後的結果隻能是連帶著東門、北門一起告破。
在將吳縣守軍武裝係數擊潰之後,張繡放縱麾下兩萬士卒展開了屠城。
南門剛被攻破的時候,吳縣城內就瘋狂流傳著朱治被張繡軍射死的消息。把守西門的江東兵遲遲接不到太守的消息,在驚惶的民眾衝擊之下,隻能放開了城門。
在等到朱治戰死的消息被證實以後,就不隻是普通百姓出逃城外了。先是一些守城的宗族豪強武裝潰敗下來,散兵遊勇式的夾雜在平民中湧出西門,再後來,整個西門的守兵集體棄崗而逃。
張繡軍沒有統計過從西門逃出城內的人到底有多少,但是兩日過後張繡軍大略地統計了在這場屠城之中被殺的人數。
保守的被殺人數是五萬,如果張繡軍不是圍三闕一的話,相信這個數字會翻倍!
吳縣既克,吳郡即平。在吳縣稍歇數日,張繡接到了兩份戰報。
第一份戰報來自於丹陽郡,這份戰報上的消息可以讓所有江東士民感到振奮。
討逆將軍、吳侯孫策率六萬江東子弟兵走陸路千裏回師了。
可以想象對於江東士民來說,小霸王孫郎的回師無疑意味著他們所有的希望回來了!
當然,張繡可不會主動將這個消息散發出去。孫策目前隻是率軍到了丹陽郡,才剛剛攻破了陵陽,距離吳郡和會稽郡還有相當一段距離呢。
不過張繡絲毫不敢掉以輕心。早在半月之前。張繡在得知自己精心培養的刺客失手後,便著手準備應對孫策的大舉反攻。
如果說清洗江東的世家豪族是張繡的既定策略,那麼屠吳縣便是張繡專門為了對付孫策采取的辦法之一!
眾所周知,吳郡乃孫氏根基,吳縣更是孫氏根基的核心。張繡毫不懷疑,吳縣的十個人中,至少有九個都是心底擁護孫策的。但是對於張繡,哪怕張繡采取的是懷柔政策,采取的是和孫策一般無二的寬鬆政策,十個吳縣人照樣至少五個人不接受張繡。
這個牽扯到第一印象的問題。既然吳縣人已經有了孫郎,又何必再換成張繡。國人圖安穩的心理可是自古有之的。
更別說張繡根本不會去容忍世家門閥政治,那麼不采取特殊手段,吳縣是保證不了安定的。
要知道,張繡南征的主力就是這四萬西涼兵。張繡自己帶兩萬張遼統領另外兩萬。如果再說有其他軍隊,那麼就再算上丹陽都尉祖郞麾下萬八千烏合之眾。
憑借祖郞肯定是擋不住孫策的,這是曆史已經證明了的。哪怕今世祖郞手下有著整個丹陽郡的武裝,對於小霸王孫策來說也不過是將副本換成了加強版的。版本雖然升級了,但是本質沒有變啊!
縱觀戰局發展,張繡也隻能親自領軍去和孫策交鋒了。畢竟孫策是否能夠回師江東這關乎著整個戰局成敗,非得張繡去打這一仗不可。
張繡領軍去戰孫策,張遼還必須肩負起掐斷江東咽喉、封堵會稽郡的重任。那麼剛打下來的吳郡就隻能靠舒邵手下那批臨時拚湊的“郡縣兵”維持治安穩定了。
但是如果此時吳郡的世家士族宗族豪強武裝聯合起來,從張繡背後舉事,舒邵各種威逼利誘組織起來的囚犯和亡命徒在扮演“郡縣兵”的角色上鐵定稱職不了。
到時候後院起火,張繡如果有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在極其不利的氣候地理環境下打贏歸鄉心切軍心奮發且善於山林作戰的孫策軍的本事,還不如當初在淮南直接和曹軍開戰去兼並中原呢!
所以張繡隻能選擇提前“防患於未然”,先把吳郡的世家豪族通通徹底解決了再說。
第二份戰報來自於張遼。這份戰報的內容不僅可以使所有在吳縣屠城中幸存的人感到發自內心最深處的慶幸,而且還會使得那些經受了袁胤祖郞、舒邵裴元紹清洗的郡縣由衷發出一聲“幸好是碰上了祖郞、裴元紹”的感慨!
因為我們的張遼張文遠將軍,在經曆了江東宗族豪強武裝的再三襲擾和世家士族的頑固抵抗之後,終於亮起了自己的屠刀!
不像張繡大清洗都要找代理人實施,屠個城都要出個“選擇性屠城”的花樣,張遼直接是說殺就殺,要殺全殺,不帶絲毫猶豫和手軟的。
在攻下世家豪族武裝比鄉兵多兩倍的烏程之後,張遼果斷實施屠城,以示自己對世家豪族的零容忍之心。
不僅僅是烏程,隨後張遼在攻下餘杭和富春之後,也將這兩城屠了。
張遼連屠三城,一月之內死在他手上的江東士民不下十萬之數!一時凶名昭著,能止小兒夜啼!
張遼的屠城看似先斬後奏,直到屠完了孫氏老家富春才發奏報給張繡請罪。但凡有點腦子的人都清楚,像屠城這麼關係重大的事情,在外領軍大將如何敢在主君不默許的情況下私自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