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重建並州狼騎,但是此並州狼騎已經非往昔的並州狼騎了。原因很簡單,現在這支騎兵的組成人員多是西涼兵!
得益於馬鐙在東漢時期的逐漸普及,到三國時期騎兵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已經是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獨立兵種投入戰爭。而且因為不同的地域存在著馬種、族群、生活習俗等因素的差異,還產生了諸如西涼鐵騎、並州狼騎、白馬義從、虎豹騎這樣聞名天下的精騎。
這四大精騎中,西涼鐵騎的體係較為龐雜。實際上可以內分為兩種不同的西涼騎兵。一種以董卓的西涼軍閥為代表,另一種以邊章韓遂馬騰這些西涼起義軍為代表。
其中董卓出身豪強,代表的也是統治階層,故其麾下的西涼鐵騎配備重型全套兵甲,以楔形陣等密集陣型進行重力衝擊為主要作戰方式。邊章韓遂連結羌胡以反抗大漢朝廷的統治起家,先期以輕騎兵加散陣為主,其後馬騰吸收西方羅馬軍團的作戰方式,並糅合涼州以及羌胡騎兵的長處,輕甲並配備標槍長矛,以魚鱗陣等軍團陣型為作戰方式。
這兩種不同體係的騎兵,雖然都出身西涼。但是被世人冠以“西涼鐵騎”的原因卻是不同的。董卓麾下的西涼騎兵是因為全套齊備的重型鐵甲被稱為“西涼鐵騎”,而馬騰的西涼騎兵則是因為其作戰手段鐵血而被稱之為“西涼鐵騎”。
名稱雖然都一樣,但是寓意完全不同。前一種是因為特色的鐵甲裝備被稱之為鐵騎,後一種則完全是一種類似“鐵軍”的稱號。
而並州狼騎,則因為彪悍到了——悍不畏死這種無以複加的程度、以及在山地等特殊環境的變態作戰能力而威震當世的。
白馬義從,更不用說,是因為其比生長在馬背上的匈奴鮮卑人更精於騎射而名震塞外,聲揚海內的。
至於曹操的虎豹騎,相較於其他騎兵的“各具特色”,就“稀鬆平常”多了。既不像西涼騎兵有著地域性體質的或者優質的馬種,隻是從普通騎兵中百裏挑一篩選下的精銳重騎而已。
說回張遼現在重建的並州狼騎,張繡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
我們分析一個統計數據,便可以得知張繡對並州狼騎的支持有多大。
從宛城出發,輾轉中原的一開始,張繡軍擁有兩千羌胡弓騎、四五千輕型騎兵、三千重騎即西涼鐵騎,以及八百飛熊兵三百武威營親衛。這些部隊都是有戰馬的,林林總總加在一起約莫一萬多戰馬。
馬種裏麵,去除飛熊兵和武威營特殊兵種。戰馬品種最好的當屬西涼鐵騎們的胯下戰馬,清一色的涼州大馬,負重和衝擊能力極強。其次是草原戈壁綠洲天然喂養的羌胡馬種,速度和機動性強悍,配屬羌胡弓騎。最後才是輕騎部隊的戰馬,都是一些非優質的涼州大馬和草原馬,以及加上其他一些雜馬。
然而征淮南的時候,張繡采取的是正麵硬杠的最便捷作戰方式,想法是發揮西涼鐵騎正麵衝鋒的最大優勢,最大程度最快速度解決袁術。到最後達到的預期效果也相當讓張繡滿意,一日之間便在野戰中大敗袁術的主力部隊。
但是如此高的傷害,也是建立在相當高的代價上麵的。西涼鐵騎的強悍衝擊能力成就了他們的鐵騎之名,同樣也是他們致命的缺點之一。西涼產的特色高頭大馬再加上西涼人普遍高大的身軀,本身的勢能就很大。再加上鐵質的全身甲胄加全套馬甲,加速起來的勢能可謂三國重騎第一!沒有之二!這成就了西涼鐵騎在兩軍野戰對陣的威名,同樣,也因為高強度的衝撞,導致了西涼鐵騎的耗損率居高不下!
直白一點說,西涼鐵騎其實屬於那種硬杠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騎兵。憑借強悍的衝擊能力,一個正常西涼鐵騎可以在完全加速之後撞死五名以上步卒、或者三名以上地方騎兵。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自己受到相對力而自我傷亡。要是一口氣借著勢能衝過去還好說,要是沒能衝過去,沉重的負重和臃腫的裝備便會成為喪命的原因。
所以董卓麾下的西涼鐵騎注重集團衝鋒,注重陣型運用。依靠密集陣型的加成達成衝穿敵陣的最佳效果!
運用西涼鐵騎的精髓就在於此,衝擊敵陣,或使其陣型散亂方便己方步軍掩殺,或穿插分割使其首尾各部不能相顧。騎在馬上進行搏殺這並不是西涼鐵騎所擅長的,他們的作戰秘訣就三個字——衝!衝!衝!
當然,西涼鐵騎一比五、一比三的交換比率並不高,甚至就殺傷程度上來說是相當虧損的。因為騎兵耗損了包括戰馬的耗損,一名騎兵和戰馬的成本相當於三四十個步卒,更不用說如果是優良馬種再加上全套鐵甲,一個普通西涼鐵騎的培育訓練裝備等成本至少相當於五十名普通步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