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私人部曲大部分都是和領主有著這樣那樣的淵源。其中絕大部分可以說都是和主公之間是同鄉的關係。比如白馬義從之於公孫瓚,灰霜營之於袁紹,丹陽兵之於陶謙,飛熊兵武威營之於張繡。其他的也有這樣那樣難以割舍分離的關係,比如劉焉劉璋父子之於東州兵,曹操之於青州兵武衛營虎衛營。兩者之間有一種榮華性命相連的紐帶存在。
並州狼騎都是並州籍士兵,而且以武勇剽悍聞名。相對於忠孝仁義更崇尚好勇鬥狠一些。在丁原死後,縱然有相當多的並州籍士卒不齒呂布的恩將仇報而逃亡回並州,但是也有一部分並州士卒因為生存或者癡迷呂布神將般的武勇而留下來。在這個分化中並州狼騎留下來的比重是相當大的。
於是他們從並州普通的精銳騎兵成為了呂布信以為賴的家鄉類私人部曲,也從此開始成就並州狼騎的赫赫凶名!
長安一戰,匡漢大臣王允卻是不曾算計到毒士賈詡,呂布以及麾下人心不齊的軍隊也是不敵因為危機感而上下眾誌成城的西涼軍。並州騎兵還是不敵成名已久、善於萬馬齊頭集陣衝鋒的西涼鐵騎,大漢禦林死士也是不敵驍勇剽悍能人異士輩出的飛熊軍。呂布本人雖然單挑無人可擋,甚至刺傷了西涼軍二號人物郭汜,但是一將之力始終難以阻擋千萬匹夫,最後卻是飲恨敗出長安。
不止一個史料記載,連呂布本人也曾說過的事實是,呂布敗逃出長安的時候,身邊隻有百騎!
隻剩下百騎!
但是正是這百騎,卻是開啟了並州狼騎的時代!
先投老鄉張楊的呂布獲得了一部分兵馬補充,身邊的百騎終於能從西涼鐵騎和慘敗的陰影下喘口氣,但是隨後,他們便去了河北袁紹處,為袁紹所用,抗擊肆虐的黑山軍!
黑山軍原本是黃巾軍的一個分支,與另一黃巾分支白波軍並雄於世。諸如楊奉韓暹李樂這些都是出身白波軍的,鼎盛時期還曾抗拒李傕麾下的西涼軍。但是後來白波軍分化,楊奉等人投降了李傕,並且在挾持漢帝之後,白波軍在各方勢力絞殺之下已經實際滅亡。
但是黑山軍不同。曆史上黑山軍在黃巾大起義之後就存在,經曆了袁紹奪冀州、攻並州、滅公孫瓚,曹袁官渡之戰,一直到曹操吞並河北,張燕統領的黑山軍卻是一直都存在著,並且一直都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實力!
現在且不細說張燕是如何統領黑山軍百折不屈鬥爭的,就說呂布為袁紹驅使攻黑山軍的時候,正值黑山軍發展的一個頂峰時期。這個時期黑山軍精壯之士達十萬之眾,騎兵數千!
注意,是精壯之士十萬!在正史記載中黑山軍此時“眾至百萬”,縱然中國史書對於軍馬數量一向記載不實,但去掉虛的那部分,幾十萬人黑山軍還是有的。再去掉摻雜在其中的老弱婦孺,十萬精壯還是湊得出來。加上並州冀州北邊一帶多產馬,數千騎兵也湊得出來。
從數量上來說,黑山軍在群雄割據剛剛拉開序幕的當時,已經是具備了一個一等諸侯的實力。但是從其他方麵來說,限製黑山軍的實在太多,不僅僅是他們活動的太行山區,他們的裝備是局限他們不能征戰天下的重要因素。
普遍身著布衣拿著鈍器的黑山軍依靠他們的強悍體力與數量優勢作戰,而數量與戰鬥體力意誌劣勢的袁紹軍則依靠齊備的兵甲糧秣與之拚了個平手。但是呂布的加盟瞬間扭轉了戰場的平衡!
有飛將之稱的呂布的身先士卒,身著皮甲執利刃的麾下精銳輕騎自然銳不可當。熟悉地形善於利用地勢之利作戰的黑山軍哪裏曾料到袁紹軍忽然多了一支同樣熟悉太行山地作戰的部隊。雖然這支騎兵數量很少,不過百騎規模。但是裝備之精良、對地形之熟悉、對地勢之適應能力、以及最重要的戰鬥意誌體力經驗,都高出黑山騎兵不止一籌!
於是張燕悲催了。
還是正史記載,呂布和自己的騎將成廉魏續統領本部騎兵,在崎嶇的太行山區連續作戰十餘日,經常一天出戰兩三次。每次都在黑山軍中肆意殺進殺出,每人都取得黑山軍首級才回營。一直殺到摧垮了黑山軍戰鬥意誌的時候,並州狼騎之名,終於凶名赫赫!
這便是並州狼騎的成名之戰,以百騎對數千騎的完勝之戰。縱然黑山軍有裝備不濟的因素,但黑山賊是卻向來以強悍之名名列天下賊寇之首!能夠以一敵百完敗這支剽悍賊寇的,不光有兵甲上麵的因素,並州狼騎更是依靠自身昂揚到極點的狂暴式凶悍挫敗黑山軍的。
當然這其中離不開呂布這一飛將的無上加成,放其他人身上並州狼騎也不會發揮出這麼狂暴的戰力。
但是後來經曆兗州之戰、徐州之戰不斷慘敗的呂布,麾下並州狼騎卻是一損再損,直到殘餘十來騎,名不副實!
但是今天,在張繡的大力支持下,曾經見證並州狼騎短暫輝煌的張遼卻是重建了這支兩百騎規模的新“並州狼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