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前夕露西亞總人口達1.41億人,1904年陸軍常備軍總兵力約105萬人,後備役軍人達375萬人。其中將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區,在遠東隻有正規陸軍部隊9.8萬餘人(148門炮、8挺機槍),同時,露西亞海軍擁有200餘艘戰艦,其中太平洋分艦隊擁有60餘艘作戰艦艇(19.2萬多噸)。整個戰爭期間進行過9次動員,先後征召近120萬人入伍。有線電報電話隻裝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馬通信。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沒有修通,從歐洲到清國東北有將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晝夜卻隻能開2-3列軍車。後勤保障情況的混亂驚人,當前線最需要炮彈的時候,部隊領到的卻是一車箱一車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空前猛烈的條件下,露軍主導的軍事思想卻特別強調刺刀白刃戰,崇尚約100年前庫圖佐夫和拿破侖的作戰方法。
對露西亞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旅順要塞工程遠未完成,海軍10年擴軍計劃也未完成。東北戰場露西亞陸軍統帥庫羅帕特金是不稱職的統帥,缺乏實踐經驗,做事優柔寡斷,決而不行。被寄予重望的率領歐洲艦隊增援太平洋方向的羅日傑斯特溫斯基隻具有帆船時代的作戰經驗,不懂鐵甲戰艦時代的海軍戰術。再加上露西亞陸海軍統帥機構和指揮係統的內部矛盾和混亂局麵,包括聖彼得堡派來的皇親國戚的插手幹預,最終決定了露軍必然慘敗的命運。
相比之下,扶桑總人口約4400萬。戰時可動員200餘萬後備兵員(實際上動員了118.5萬人)。戰爭初期,陸軍總兵力約37.5萬人(1140門炮),其中25萬人可用於扶桑列島以外作戰。火炮中37%為山炮,適於東北戰場的地形特點。機槍147挺。海軍是扶桑建軍的重點。戰爭前夕扶桑海軍有戰艦約80艘(26萬多噸),多數是在英國建造的新型艦隻,性能良好,規格統一。
日軍不少軍官曾到德國留學。部隊和院校也雇請了許多德國教官,按德軍條令進行訓練。東北戰場日軍統帥大山岩元帥就是毛奇的信徒。普法戰爭期間,他在普軍中親自觀察毛奇軍事思想的運用。他總想在日露戰爭中打出一個“色當”來。他的指揮藝術比露軍高明。扶桑海軍的作戰思想,同陸軍一樣強調進攻。“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曾在英國學習。他積極求戰,但重視準備,行動謹慎而詭詐。就總體而言,露西亞人口和陸海軍數量都大大超過扶桑。但具體到遠東戰場,則扶桑的實力超過露西亞。加上其他有利條件,如後方近,訓練和裝備較好,指揮能力較強,對清國東北情況熟悉等等,則扶桑的優勢更為明顯。
沙皇政府曆來把遠東看作次要戰場,露軍總參謀部遲遲沒有製訂統一的對日作戰計劃。最早的計劃是由黑嘯天江沿岸軍區和露西亞駐遼東地麵部隊的參謀部製訂的,1901年經沙皇批準,1903年訪問扶桑以後,露西亞陸軍大臣阿列克塞?庫羅帕特金大將作出結論:“一個露西亞兵可以對付三個扶桑兵,而我們隻需要14天的時間就能夠在滿洲集結40萬大軍,這已經是擊敗扶桑陸軍所需數量的三倍了。所以說將來要發生的與其說是戰爭不如說是一場軍事散步更為合適”。雖然他認為一個露西亞士兵能夠對付三個扶桑士兵,但他還是計劃采用三倍於扶桑陸軍的兵力,雖然他認為即將到來的戰爭隻是一次“軍事散步”,可他的作戰計劃卻是以現有兵力堅持6個月的防禦作戰,直到集結足夠的兵力之後進行反攻,在扶桑登陸,擊潰其本土部隊,平定人民的反抗,占領都城,生擒日皇。
海軍作戰計劃是由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的參謀部製訂的。計劃規定露西亞海軍在遠東的主要任務是:依托旅順,控製黃海和朝鮮海峽;不允許扶桑陸軍在朝鮮西海岸登陸;轉移扶桑海軍部分兵力對主戰場的注意,並從海參崴方向采取輔助作戰行動,借以防止日軍在嘯天江口沿岸登陸。計劃強調一切行動的主要目的,是“盡可能持久保存海軍力量,無論如何不采取冒險行動”。這也是一個消極保守的計劃,而且與地麵作戰計劃沒有聯係。
日軍作戰計劃有更強的針對性和可行性,利用露西亞方準備不足,以突然襲擊首先殲滅太平洋艦隊,奪取製海權,保障陸軍在朝鮮和遼東半島登陸,並占領旅順口。爾後集中地麵部隊主力,力爭在露西亞增援部隊到達遠東之前,殲滅露軍於遼陽、奉天地區。這是一個積極進攻、速戰速決的計劃,但具有一定的冒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