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戰爭與和平(1 / 2)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孱弱的清國是各列強掠奪的主要對象之一。位置重要、資源豐富的內東北地區則成了露西亞、扶桑等國爭奪的重點。露西亞帝國對清國的侵略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露西亞製訂了“黃露西亞計劃”,特別是在東北方向,露西亞妄圖並吞整個東北地區,將其變成“黃露西亞”,並且在遼東沿海奪取一個常年不凍港。

明治維新後的扶桑國發展很快,對清國同樣野心勃勃。而老大的清國卻在腳步遲緩地跟在列強後麵,不願改革,連修條運兵鐵路都受到國內清流大佬的反對。

1894年7月,扶桑在美英帝國主義慫恿下,發動侵略清國和朝鮮的甲午戰爭,戰爭的結果震驚世界,扶桑打敗了清國軍隊,兩國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清國把遼東半島割讓與扶桑,這同露西亞圖謀獨占我整個東北的侵略計劃水火不相容。消息傳出,露西亞統治集團大嘩,不惜以武力強迫扶桑放棄遼東半島。他們認為這樣一來,清政府就會把露西亞當作“救星”,下一步文章就好作了。

1895年4月17日(即《馬關條約》簽字當天),為了對扶桑施加壓力,露西亞政府夥同德法兩國,共同幹涉,這就是三國幹涉還遼。當時扶桑經過甲午戰爭的消耗,一時無力進行新的戰爭,在三國壓力下,被迫“拋棄遼東半島之永久領有”,清政府以白銀3000萬兩向扶桑“贖回”遼東半島。這樣,露西亞就成了戰勝國的戰勝國,事後露西亞以“還遼有功”為借口,對清政府敲詐勒索。

1896年,露西亞誘逼清政府接受《密約》,隨即索取了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1897年底,露西亞艦隊擅自闖進清國旅順口;翌年3月,露西亞政府以軍事壓力為後盾,強行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大連及其附近海域,霸占整個遼東半島,從而在遠東取得了夢寐以求的不凍港。

1900年8月初,八國聯軍1.8萬餘人進犯北京。露西亞找到了機會,以鎮壓東北義和團運動為名,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a.h.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征調13.5萬餘官兵,編成四個軍,大舉入侵內東北地區,想吞並內東北。露西亞陸軍大臣庫羅帕特金公然叫嚷:“我們將把滿洲變成第二個布哈拉。”內東北全境兵力僅9萬餘人,戰鬥力低下,三地區的主官又和戰分歧,不能統一部署抗敵。1900年10月1日,露軍占領奉天,4日占領錦州,6日,各路露軍在鐵嶺會師,完成了對內東北的占領。

當參加八國聯軍的其他帝國主義侵略軍撤出北京後,在清國東北的露軍仍賴著不走。露西亞的陰謀引起清國東北和全國人民的強烈義憤,英日等帝國主義從本身的利益出發,也堅決反對。1902年4月8日露西亞政府不得不簽訂《交收東三省條約》,被迫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時間撤完。但是,1903年8月露西亞又悍然成立以旅順為中心的遠東總督區,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總督,實際上把我東北當成了露西亞領土,接著又重占奉天。這樣,露西亞終於擺出了一副獨占清國東北,且不惜為此一戰的架勢。

英國曆來把露西亞看作同它爭奪清國的對手。它企圖假手扶桑阻止露西亞南下同它爭奪清國長江流域。這個老牌帝國一貫讓別人為自己火中取栗,而扶桑也樂於被利用。英日勾結,於1902年1月30日在倫敦簽訂英日同盟,矛頭針對露西亞。

美國自1899年提出“門戶開放”政策以來,幾度想插足內東北,都被露西亞拒之門外。為了打破露西亞對內東北的壟斷地位,美國政府站在扶桑和英國一邊。英美兩國對於扶桑給予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為扶桑的擴軍備戰輸血打氣。

法國和露西亞是對抗德奧的同盟國,在亞洲法國支持露西亞。1902年3月12日,露法兩國在聖彼得堡發表宣旨,聲稱兩國對於將來遠東或清國發生變化時,為保護兩國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動的餘地。這是把法露軍事同盟推廣到遠東,矛頭直指英日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