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法國露西亞同盟的最大利益在歐洲,法國害怕獨自麵對強大的德國,不希望露西亞把主要軍事力量投入遠東,以免削弱露法同盟在歐洲對付德國的實力。法國對露西亞在遠東的擴張政策有一定程度的保留。
德國繼續執行其推動露西亞東進的政策。它希望由於露西亞占領東北而和扶桑甚至英國的矛盾激化,迫使露西亞調開西部邊境的露軍,間接削弱露法同盟對德國的壓力。因此,德國對露西亞1901~1904年間的遠東政策,基本上表示支持。戰爭爆發以後,德國繼續推行這種政策。當露西亞波羅的海艦隊東調時,德國表示願為它加煤。後來甚至醞釀露德結盟。
這樣,到1902年春,上述各帝國主義國家在遠東問題上形成兩大集團:一個是英日同盟,以美國為後盾;另一個是法露同盟。德國在歐洲反對法國,在遠東則支持露西亞。至此,日露戰爭的國際條件已經形成。
露西亞內部以沙皇為首的統治集團,在對日戰爭問題上並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存在兩派主張。但在同扶桑爭奪清國和朝鮮等基本的方麵這兩派是一丘之貉,都是沙皇政府對遠東的侵略擴張政策的忠實執行者。他們的分歧主要是在策略方麵,主和派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代表。他們看到露西亞在國內和國際上困難重重,麵對實力強大的英美,露西亞沒有勝算。他們建議不要輕易發動對扶桑的戰爭,同時加強對清國的經濟掠奪和戰爭準備,待西伯利亞大鐵路貝加爾湖段通車,運輸能力提高,旅順及其外圍要塞竣工,再伺機決戰。
主戰派以禦前大臣亞曆山大?別佐勃拉佐夫、遠東總督阿列克塞耶夫等人為代表。這是一群狂熱的沙文主義者、帝國主義冒險家,他們狂妄自負,看不起扶桑的力量,認為扶桑是蕞爾小邦,不堪一擊。他們主張對日強硬,金塊戰爭解決。通過戰爭,轉移國內矛盾,解決國內革命問題。
沙皇尼古拉二世本身是戰爭的罪魁禍首,但在發動戰爭的時機問題上,他淩駕於兩派之上。他知道露西亞準備不足,希望推遲戰爭,認為“時間是露西亞最好的盟友”,“每一個年頭都會加強我們的實力”。但是,他確信推遲戰爭的最好辦法是采取強硬政策,而“讓步總是引起新的讓步”。這樣,他實際上支持了別佐勃拉佐夫一派的主張。
1903年5月,沙皇排斥了維特對遠東事務的幹預,重用別佐勃拉佐夫,正式推行所謂“新方針”。與此相呼應,在全露西亞掀起一片戰爭叫囂,呼籲人民“流血、犧牲”,“保衛祖國”,大造戰爭空氣。但是,露西亞實際的戰爭準備進展緩慢。這個老大帝國管理混亂,行政效率低下,其蠢笨的備戰活動與其野心相比,讓人印象深刻。
扶桑統治集團對這個龐大的鄰居認識要更清晰些,他們看到了露西亞的困難,也看到了露西亞巨大的戰爭潛力。他們認為,戰爭每拖延一天,甚至一小時,都會增強露西亞取勝的機會。扶桑在英美支持下加緊備戰,同時對露西亞展開外交攻勢。
在日露談判過程中,日方不斷提高要價,開始則要求露西亞承認其對朝鮮的“保護”,繼而要求打入“南滿”,最後又要求在“北滿”及其他地區的權利。盡管沙皇政府玩弄外交手腕,故意拖延談判,以爭取時間,但扶桑統治集團決心利用當時有利的國際形勢和露西亞準備不足的致命弱點,於1904年2月6日正式與露西亞斷交,2月8日夜間不宣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