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養殖業合作經營模式淺析
出類拔萃
作者:李強 楊培勤 戴廣宇
單個農戶麵對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脆弱性,催生了以養殖小區為代表的合作經營模式。合作經營模式是市場需求誘導下傳統農戶家庭散養模式的一種適應性發展。在這種模式下,養殖戶為了共同的經濟目標,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實行自主經營、民主管理。農戶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在一定的經營範圍內共擔風險、共享收益;但在約定範圍外,養殖戶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養殖小區是合作經營模式的主要表現形式,本文以分析養殖小區這種具體形式展開對合作經營模式的分析。
養殖小區是指在畜禽養殖的地域內,按照規模化、集約化養殖要求,把分散養殖的養殖場(戶)集中在一個區域內,統一建設有一定養殖規模的較為規範、管理嚴格的禽畜飼養場所。小區一般遠離村莊(或居民生活區),由一定規模的養殖戶或業主負責,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品牌、統一管理、統一服務、統一治汙,實行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和生態化生產。目前,養殖小區一般有以下幾種模式: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型。即由企業直接投資,以股份合作方式吸收養殖戶參加共同建立養殖小區。這種小區在經營形式上,實行獨立核算,股東可以不參與日常飼養管理,隻按股分紅;也可以在統一管理下,直接參與飼養管理,按照生產責任製考核獲得工資和年底分紅。二是專業大戶聯建型。即由一個或多個具有一定資金實力的養殖大戶結合成一個鬆散的聯合體,帶動當地養殖戶共同發展,共同抵禦自然和市場風險。三是村集體驅動型。即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提供養殖場地,統一規劃與設計,統一水電路建設,讓養殖戶在場地內自建養殖場,村集體給予適當優惠政策進行扶持。四是專業市場輻射帶動型。即由專業市場中專門從事畜產品批發交易的販運營銷的大戶,與畜禽養殖場(戶)建立比較穩固的購銷關係,通過市場流通帶動農戶發展規模養殖。五是農戶聯建型。即由農戶自發組織起來,根據農田、園林、林地資源優勢和區域特點,在相對比較集中的區域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養殖小區。
養殖小區是相對農戶散養模式更高級的生產組織形式,其具有多方麵的優越性:一是有利於改善農村環境。養殖小區將畜牧業從農戶居住區分離出來,小區內畜禽糞尿汙水通過封閉或半封閉的排汙管道排入沼氣池或發酵池,實現達標排放;或者通過建立有機複合肥加工廠加以充分利用,可以避免對水源和居住環境的汙染,有利於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的衛生環境,減少疾病發生。二是有利於增強應對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以小區的形式進行集中養殖,飼養條件和飼養環境的改善使養殖戶對環境的控製能力增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或避免自然災害的損失;同時,在養殖小區模式下,養殖戶作為供給方的市場力量增強,對信息的收集和利用能力也增強,市場地位提升,市場應變能力增強,因此不僅可以較大程度地滿足市場需求增長,而且可以有效防禦市場風險,保證農民收入穩步提高。三是有利於實行科學化、規範化管理。養殖小區統一規劃,便於統一管理,有利於動物疫病防治和科學技術推廣應用。同一小區執行統一飼養標準和疫病防治程序,同時由專職畜牧獸醫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生產出的畜禽在規格和質量等方麵大體一致,便於開拓產品市場。四是有利於加快畜牧業專業化、規模化經營。養殖小區擺脫農戶庭院飼養的空間限製,可以充分利用“四荒”地和閑置場所,擴大養殖規模,實行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形成小區後,原來分散的資金投入可以得到節約利用,一定程度上解決融資難的問題,同時養殖技術和科學飼養水平的提高能帶來成本的節約,進而促進農民收入增加。五是易於形成區域經濟優勢。養殖小區可以充分利用農區飼料、農作物秸稈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依托地區自然資源,形成不同特色、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畜牧業群體,最終形成各具特色的畜牧經濟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