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國政府的人才戰略及人力資源開發初探(3 / 3)

(3)改善教育結構。發展中國家一般都模仿西方的教育體製來建立自己的教育體係,使專業設置、教學內容嚴重脫離本國國情,教學和使用脫節,結果使得學校畢業的學生找不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而一些實用性人才卻又極為緊缺,造成人才的浪費和教育的低效率。因此教育體製的改革需要建立一個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體係。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培養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科學等各方麵的專門人才,克服目前存在的重基礎科學人才培養,輕視高級技術人才、高級技師的培養傾向。

(4)改善辦學模式。當前我國大學一窩蜂地向綜合性大學而奮鬥,以為辦大學就要高、大、全,致使千校一麵,毫無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在美國,好的大學不一定是綜合性大學,比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即使像普林斯頓這樣的綜合性大學也不追求高、大、全,一直堅持自己的風格,拒辦商學院、法學院、醫學院。這些風格各異的學校,以自己的看家本領吸引學生,登上世界名校排行榜。這種風格各有千秋的大學,造就不同風格的人才和不同風格的個性。而我國同質化的大學,勢必造成同質化的人才和同質化的個性,一個沒有差異的同質化國家和同質化國民是缺乏自主創新的,也是危險的。因此歐美發達國家的異質化辦學方法值得借鑒。我國教育部門應在個性化辦學中培養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上下功夫。

(5)校企合作。據統計,在我國80%的科技人員集中在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但同時我國的科技人員學非所用又很嚴重。原因在於學校和企業相對分離,而企業又忽視了人才教育和培訓。企業具有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所需要的雄厚的財力,而學校缺乏經費,但具有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所需要的緊缺人才,這是校企合作的基礎,雙方都能在對方所需求的熱點上做出各自的貢獻。

3.製度創新,環境改善吸引人才

好的人事製度,可以“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要想吸引人才,就要在製度上增強市場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並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經驗和方法。一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機製和構建“能力為本”的用人機製。為了形成有利於人力資源整體開發的社會環境,政府必須建立現代化的勞動力市場,包括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專業技術人才市場和一般勞動力市場。營造機會均等、公平競爭的好秩序,讓勞動力能按市場規則自由流動。避免用人上的“人治”色彩,堅持“能力為本”的用人機製——根據能力和現實工作表現分配工資,引入分配上的激勵機製,使知識、技術也參與到利潤分配中去。

二是確立具有戰略眼光的人力資源引進策略。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不竭的動力。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在人才的吸納和使用,在人才智力的開發和作用的充分發揮。據專家估計,美國每年因人才流入獲得的效益達60億美元,而發展中國家因人才流失造成的損失每年則高達80億美元。政府除了重視教育發展培養人才、采取措施留住人才外,還應盡可能地營造製度環境,招攬、吸引海外學子回國創業和國外優秀人才來發展。這是實施我國人才戰略的重要選擇,也是一條捷徑。

此外還應在增強民族文化的凝聚力、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失業人員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避免損耗人力資本存量;建立人力資源開發法律、法規及政策保障體係;以及構建智力投資與回報的合理機製等方麵做出努力。

堅持人力資本是知識經濟核心資本的理念,加大人力資源開發的投入,不斷優化人力資源的質量,才能逐步落實人才強國戰略,提高國家的軟國力,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重要的講話。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專題摘編(新編本)[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