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我們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尖端技術不可能從國外直接拿來,即使有的一時可以從國外引進,但如果我們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消化和新的創造,最終還是會受製於人。惟有自己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將國家發展與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以成為中國經濟的軟肋,中國是世界貿易第三大國,但出口產品中擁有自主品牌、知識產權的隻占10%;中國高新技術產品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每年要為軟件技術向外企支付高額的費用。中國是世界工廠,但若隻有“中國製造”,沒有“中國創造”,沒有自主創新能力,沒有自主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國的現代化還是一句空話。
因此,提升企業或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除建設國家巨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若幹世界一流科研機構和研究性大學,還應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企業為了創新型人才的才能發揮,可引進西方號稱為“三金”(金色握手、金色階梯、金色手銬)的期權和期股製度;大力發展創新型中小企業,即便在大型企業十分強盛的美國,科技創新成果83%來自中小企業。政府應在政策扶持、網絡化服務上為中小企業拓寬融資渠道,並在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上下功夫。應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係,發展專利、商標、股權轉讓與代理、無形資產評估等知識產權的服務,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科技投入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
2.培養多層次、多元化的複合性人才是人力資源開發的最終目標
人力資源具有自身的特點:一是開發的無限性;二是自身的能動性;三是存在的時效性;四是使用過程中的自我積累與增長性。
我國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是人口、人力、人才發展不均衡;二是人力資源既多又缺並存,多的是勞動力數量,缺的是勞動力質量;三是人力資源結構失調與斷層並存;四是人力資源缺乏與浪費並存;五是人才的選拔、教育與使用三個環節缺乏有機聯係等。
鑒於以上各點,促進我國人力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應是:第一,繼續貫徹執行“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國策;第二,把發展教育放在經濟發展的首要地位。
科技進步、經濟繁榮、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都取決於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教育事業的發展。“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至立曾指出:“建立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係和終身教育體係,構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靈活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滿足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和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追求。”同時又指出,“伴隨著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他們的精神麵貌、科學素養、文化水準、倫理道德、生活質量以及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將最終取決於教育水平與普及程度的提高,取決於良好的人力資源開發的製度建設,取決於‘科教興國’戰略的全麵實施。全麵開發第一資源(人力資源),強化政府第一責任,是各級政府和教育係統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第一選擇。”
(1)加大教育的投資力度。教育得以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得到可持續的投入。我國教育投入增長速度較快,但在宏觀上看,教育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例卻很低。199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僅為2.79%,1998年僅為2.55%,遠低於有些北歐國家的8%,甚至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2%。1999年美國的教育投入達到6350億美元,而我國的教育投入僅3349.04億元人民幣,隻相當於美國的1/16。美國能成為世界科技、經濟和軍事強國,與其大力進行教育投資是分不開的,其教育經費在世界上也是最多的,占財政支出的15.8%,國民生產總值的8.6%,僅花在科研領域的經費就是全世界投入科技研究資金的40%。
(2)加強素質教育。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差距是創新上的差距。如果創新趕不上去,僅靠引進技術是難以趕上發達國家的。技術創新需要一個以創造性人才為核心的創新體係。這就要求我們對傳統的應試教育進行深入的改革,用理解創新式的教育取代過去那種片麵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作為首要的一環,加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