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趙孟鞍馬之隱逸人生(3 / 3)

綜觀趙孟的畫跡,可以知道他的繪畫美學。他通過批評“近世”,反對宋代院體畫的繁瑣與豔麗,通過倡導“古意”,來達到回歸自然的美學,確立了元代繪畫審美標準。這個美學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滲透於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趙孟的美學觀,正好符合漢文化的隱逸傳統。《周易》:“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遁世者為保持天性自由,獨立於群體意識之外,不受群體意識的責難,因遁世獲得人格獨立,而享受到精神的自由。

道家哲學的兩位代表,老子西出函穀;莊子追求的是“不為物役”,追求人與自然的合一,達到絕棄名利(無我、無名、無功)、物我兩忘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可以使人超越名利、有無之上,而實現生命的自然久長。

在趙孟的筆下,山水變成了一個符號,象征人性追求的自由。鞍馬是他向往自由的另一主題,他的鞍馬畫存世有百件之多。如他的《人馬圖》,藏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人騎圖》、《秋郊飲馬圖》、《浴馬圖》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調良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等。

隱逸,是趙孟繪畫的主題。他認為宋代人物畫,遠不及唐人手筆。人物畫他刻意學習唐人,而盡量去除宋人筆墨。《紅衣羅漢圖》是他五十一歲時的作品,畫中羅漢采用閻立本的鐵線描,符合他標舉士氣、隻學唐人的特點。為保持畫麵線條的和諧,樹、石、藤、草、坡,同樣施以鐵線描。這幅《紅衣羅漢圖》,正是他追求隱逸的寫照。

《浴馬圖》,是他鞍馬人物畫的代表作。畫卷上溪水一灣,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綠蔭成趣,駿馬十四匹,馬倌九人。畫中的駿馬姿態各異,神態生動,有的立於水中,有的飲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鳴,有的臥立顧盼。馬倌們牽馬臨溪,或衝浴馬身,或在岸邊小憩。

整幅畫卷采用魏晉傳統,把畫卷圖分入池、洗浴、出池三個細節,描繪了奚官浴馬的情景。圖中人物皆為唐裝,馬匹豐肥圓厚,繼承唐代韓、李公麟等人畫馬風格,肥碩健壯正好符合皇家貴族審美標準。趙孟以文人意筆勾線,行筆偏工,設色法唐人的青綠和重彩,幹筆皴擦出的線條富有情致,在古麗的色彩中透著逸趣。

趙孟畫中洗馬的馬倌兒,一個弼馬溫式的閑差,讓趙孟找到內心的共鳴,那就是一個“隱”字。隱逸朝堂和隱逸山林,在心靈上都是共通的。馬作為一個繪畫的母題,在其作品中為一種暗喻,寄托著自己的思想情緒。

馬,有千裏馬之喻,也是趙孟自詡的象征。他四十三歲時所作《人馬圖》,為一人牽著一匹健碩的馬,馬占據了畫麵的主要位置,這無疑是一種自我的隱喻。他雖為元廷重臣,但其實隻是一個擺設,濟世願望也隻是一廂情願,一生的夢想自然成為泡影。

隱逸中的趙孟,鬱鬱不得誌、楚楚自憐之心,在《浴馬圖》、《人騎圖》、《奚官調馬圖》、《秋郊飲馬圖》等作品中宣泄無遺。他曾自題《百駿圖》“肥哉肥哉空老死”,道出了千裏馬的境遇。

繪畫往往能隱匿作者的思想,對身居高位的趙孟來說,高位也是一個高危的職業。他對元人統治的不滿,隻能通過象征和隱喻,隱藏在繪畫作品之後。在描述古人先賢的作品中,如《軒轅問道圖》、《老子象》、《袁安臥雪圖》等古代曆史題材當中,都表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在趙孟的繪畫中,有很多的馬都以臀部示人,也暗藏他對元人的諷喻,以此來寄托他對機遇的渴求,也說明了自身對朝廷的無奈。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