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是趙孟一生的一個轉折點。元朝的行台禦史程钜夫,奉詔在江南搜訪宋朝遺逸,趙孟等十餘位江南文人,被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趙孟是幸運的,初至京城,立即受到元世祖的接見。
元世祖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從四品集賢直學士。所謂的某某學士,在朝廷也就是一個擺設,充其量是一個從事谘詢的散官。此時的趙孟,即使再有才能,也不會給他出將入相的機會。寫寫字、畫個畫,就成了他的合理職業。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趙孟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又是一個無所事事的閑差。在任上,元貞元年(1295年),因元世祖去世,元成宗需修《世祖實錄》,趙孟又被召回京城。
可是,元朝內部矛盾重重,趙孟便借病乞歸。大德三年(1299年),趙孟被任命為集賢直學士,行江浙等處儒學提舉,又拜為翰林侍讀學士。
至大三年(1310年),趙孟的命運發生了變化。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在儒師太子副詹事王約的影響下,對趙孟發生了興趣。延三年(1316年),趙孟官位已經躥升到從一品。夏文彥《圖繪寶鑒》盛讚他“榮際王朝,名滿四海”。趙孟在元朝文人中顯赫至極。
在朝廷上,趙孟可以說是官運亨通。實際上,他隻能是虛耗糧餉,發揮不了任何經生濟世的作用。雖居廟堂之高,也不可能像唐宋詩人一樣,借助他的妙筆感歎蒼生,更不能過多地流露個人思想。於是,趙孟選擇了“隱”,成為了一個高居廟堂的大隱者。為逃避文禍,也隻能用宣紙抄寫古代的文賦,或者用畫畫來派遣胸中的孤寂。所以,在趙孟的一生中,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山水、鞍馬、人物畫。
趙孟繪畫成就最高的,當屬他的山水繪畫,存世最多的卻是他的鞍馬繪畫。所以,元史官楊載稱趙孟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趙孟少年時喜畫山水,他說:“吾自少好畫水仙,日數十紙。”可見繪畫之勤奮。他的山水分兩個時期,50歲之前學唐人李思訓、王維等,五代學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宋學李成等人;50歲之後,形成自己的風格,淡墨著色,似乎簡率,有時更甚者把山水畫,成為趨於白描形式。
趙孟的人物、鞍馬,學習李公麟和唐人畫法,同時工墨竹和花鳥,均以筆墨蒼潤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筆調寫竹。突破了南宋畫院,打破了馬夏江山的“清一色”局麵。趙孟的畫,成為文人畫的代表。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鬆雪敞開大門。”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是一個不可繞開的人物。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那麼,趙孟在其間就起到了橋梁作用。
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即以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變為後世畫壇的主流。
趙孟的繪畫思想為“作畫貴有古意”,扭轉了北宋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逐漸轉向質樸自然。他提出以“雲山為師”,強調畫家的寫實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在繪畫的技法上,他提出“書畫本來同”,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趙孟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