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見怪不怪 藝傳百代(1 / 1)

見怪不怪 藝傳百代

藏書論畫

作者:馬起來

桃花,是春天最美好的象征,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生機和希望。古代詩人描繪桃花的詩文名篇甚多,如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在《桃花源記》中描繪了一個人們最向往的理想境界。一年春天的開始,春光明媚,桃花豔麗,人們享受著春的美好。那桃樹的嬌美多姿,桃花的紅粉如妝,成為畫家常描繪的題材。清代著名畫家黃慎,以他對桃花自然美的了解和深刻領會,及《桃花源記》詩文的內涵,進行揮毫,圖之以形,創作了一幅美麗的《桃花源記圖》長卷,恰好表達了《桃花源記》的詩意,給觀賞者以更多的審美享受。

黃慎(1687-約1770年),字恭壽,號癭瓢子,又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後寄居揚州,為“揚州八怪”中的佼佼者。善畫山水,宗倪瓚、黃公望,淡墨輕嵐,平清天真,人物、花卉也“奇古可喜”。工草書,法懷素,筆法精簡,格調狂縱,“頗擅三絕之譽”。

《桃花源記圖》卷,紙本設色,縱38厘米,橫349厘米。展開圖卷,處處景色迷人,水天浩渺,煙凝靄積,蒼藤盤結;大小山麓延至流水山洞,洞口水簾披掛,桃花夾立;洞外水麵泊一草蓬木船,船上空無人渡,想必船夫同遊人已順洞進入桃花源處。你看,眼前隱現著別致的桃花源村落,環境優雅,屋宇整潔。村口紮排欄木門,門旁有草狗看護,一孩童倚門向外張望;庭院裏有閑談者和彎腰掃地者,另有兩組人相立閑談;村前大路上一肩扛農具的人正與村婦寒喧,村婦旁一孩童似害羞似地躲在母親身旁;遠處牧童橫騎牛背在放牧,村邊禾田肥美;洲渚橫陳,石橋如虹。村前兩株幹粗枝多花豔的桃樹,為畫麵營造了春意盎然的美妙氛圍,也烘托了主題所處的時空特點。村口場基上,村民數人到洞口,迎見訪客——捕魚翁。作者將庭院環境與人事活動很自然地融彙於桃花源懷抱中。人物雖小,但真實具體,各盡其態。整個畫麵,以草書筆法入畫,筆墨精煉,瀟灑俊發,設色潤澤,滿目春暉,氣息純樸迷人。

此圖卷卷首有吳昌碩篆書題簽“古春一記”四個大字,落款“老缶題畢篆時乙卯二月杪”,鈐“吳俊卿印”(吳昌碩初名俊卿,號老缶)。圖後有黃慎“乾隆甲申冬月錄”另紙草書陶淵明《桃花源記》並題跋,鈐“黃慎”、“癭瓢”朱、白文二印。“乾隆甲申”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可知黃慎78歲時作此圖,是其晚年佳品。接黃慎跋後又有吳昌碩草書七言律詩:“桃花飯罷已成仙,奢望平生一笑捐;入洞隻求千日酒,不知已漢是何年。鑿山萬丈采黃金,海底濤翻煙壑深;想見仙人齊曆劫,漁翁真路到而今。”接著是“一亭先生藏癭瓢畫桃源圖,屬為題句,塗抹應奉,自知不值一哂也。乙卯春仲雨窗,吳昌碩同客春申浦”,鈐“俊卿之印”、“昌碩”兩方篆書白文印,題跋前右下角鈐“正大光明”白文方印。《桃花源記圖》卷上,共鈐有作者、鑒藏家12枚圖章,均清晰可辨。250餘年傳存有序,保存完好。

黃慎的人物畫創作,早年以工筆為主,中年以後運用狂草筆法入畫,別開生麵。書法學“二王”,更得懷素筆意,破毫禿筆,枯勁狂怪,勾連點劃,隨意縱橫。有評者說它疏影橫斜,蒼藤盤結,具有“字中有畫”之趣。黃慎是一位具有詩才畫藝的多能藝術家,他的繪畫創作在雍正年間就名揚於世,“尺紙零縑,世爭寶之。致其詩名,為畫所掩”。他出身平民,從小學畫謀生,其最可貴之處還在於他始終和人民在一起。例如,他畫一批逃荒乞討而受淩辱的《群乞圖》,刻畫頂風冒雪的漁翁以釣魚謀生的《漁父圖》,表現平民家庭一老一少挽繞絲線勞作的《絲倫圖》,也畫纖夫、樵夫形象等,這種新畫風,開創了文人畫反映人民疾苦的先聲。

黃慎是我國清代傑出的書畫家,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以草書筆法入畫,對後代畫壇產生了較大影響。(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