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彩繪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
這件彩繪釉陶戴胡帽騎馬女俑出土於陝西禮泉縣昭陵陪葬墓——鄭仁泰墓,現藏陝西昭陵博物館。女俑頭戴胡帽,身著窄袖胡服,穩坐在馬鞍上,雙腿夾緊馬腹,馬高大健壯,四肢挺立,目視前方。
3.彩繪泥塑戴帷帽騎馬女俑
這件彩繪泥塑戴帷帽騎馬女俑1973年出土於新疆吐魯番市阿斯塔那,現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馬矯健有力,配飾華麗,女子豐滿勻稱,頭戴帷帽,垂網掩麵,若隱若現,服飾華美,神情嫻雅端莊,握韁前行,是當時貴婦出行的裝束。
4.彩繪釉陶騎馬女俑
這件彩繪釉陶騎馬女俑1981年出土於洛陽市龍門東山安菩夫婦墓(公元709年),現藏洛陽博物館。女俑梳高髻,用發簪別住,上穿翻領窄袖黃衣,下著翠綠色長裙,端坐於馬背。馬褐紅色,膘肥體壯,四肢挺立,直視前方。
5.彩繪陶騎馬女俑
這件彩繪騎馬女俑,現藏於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女俑臉龐豐滿,體態豐腴,頭梳盛唐時期最為流行的鬟發垂髻,身穿紅色交領大袖寬袍,雙手為持韁姿勢,身體前傾,足踏馬鐙,馬奮力前行,動感十足,衣服、馬韉迎風往後,似在疾馳中。
6.彩繪陶打馬球女俑
這組彩繪陶打馬球女俑1958年出土於陝西西安韋墓(公元706年),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打馬球女俑著裝幹練,發式或梳高髻或紮胡發,英姿颯爽地騎於駿馬上。馬球運動是唐代最為流行的運動,一般分兩隊,人騎馬上疾馳,以鞠杖擊球,球入門為勝。陶俑手中的木質鞠杖已朽失。
7.彩繪陶騎馬伎樂女俑
這組彩繪陶騎馬伎樂女俑1991年出土於西安市東郊灞橋區,現藏西安博物院。據墓誌銘載,墓主金鄉縣主為唐高祖李淵孫女,滕王李元嬰第三女,年代為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這組騎馬伎樂女俑,灰質陶,共5件。女俑麵龐豐腴,體態優雅,頭或戴襆頭帽,或戴鸚鵡冠,或戴孔雀帽,或挽高髻。均著男裝,服飾考究華美,上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腳穿尖頭靴,服飾顏色花紋各不同,分別演奏細腰鼓、琵琶、豎箜篌、鈸、篳篥。胯下的馬肌腱體壯,剪鬃束尾。
三、唐騎馬女俑折射出唐代女性的風姿和地位
唐朝,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社會開放包容。唐朝的女性保持了女子特有的天真、溫婉、愛美、率性、潑辣、自由的個性,且擁有自己的天地和施展才華的空間。正是這樣的時代,孕育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我國各地出土的唐代騎馬女俑,以實物資料的形式,從一個側麵充分展現了唐代女性的曼妙、活潑、自由、奔放、勇健的風采和較高的社會地位。
從貴族墓葬中出土的各式騎馬女俑不難看出唐代貴族女子好騎馬出行,展示富貴與奢華,追求時尚與自由。唐代繪畫作品中也能看到如此景象。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描繪了一幅楊貴妃的三姊虢國夫人及其眷從春日騎馬盛裝出遊的情景。畫麵上,無論貴氣的虢國夫人姊妹、年幼的女童,還是年輕的侍女和年邁的侍姆均騎坐在膘肥體壯的駿馬上前行,自然生動,充分反映出當時貴族女性騎行外出的社會風尚。唐詩中也描寫了唐代女性騎馬出遊的奢侈、豪華、濃重與氣派,以及活潑、熱情、大氣與奔放。如杜甫的《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再如張祜的《集靈台》:“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騎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汙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還有李白的《幽州胡馬客歌》:“……婦女馬上笑,顏如玉盤。翻飛射鳥獸,花月醉雕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