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騎馬女俑
說瓷賞陶
作者:陳銳
馬與人類結緣數千年,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古代的運輸、交通、征戰都離不開馬。馬的優劣又與戰爭成敗密切相關。漢武帝為得到汗血寶馬發動兩次遠征。唐太宗為紀念跟隨自己南征北戰、馳騁沙場的駿馬,令畫家閻立本描繪、工藝家閻立德雕刻寶馬於陵前,才有了今日備受關注的昭陵六駿。馬有著優良的品質,善良,通人性,對主人不離不棄,忠誠,堅韌,有耐力,故漢語中產生了不少關於馬的寓意美好的成語,如龍馬精神、汗馬功勞、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老驥伏櫪、千金買骨等。而我國藝術家和匠人們也喜愛以馬為題材創造各類精美作品,曆史上也曾湧現出不少擅長畫馬的畫家,最富盛名的有唐代的韓、元代的任仁發、近現代的徐悲鴻等。我國還擁有大量的青銅類、陶瓷類、玉石類、石刻竹雕類等表現馬的藝術品,如:甘肅武威出土的銅奔馬(俗稱馬踏飛燕)、唐三彩馬、清乾隆玉馬、昭陵六駿等,而其中最具藝術感染力的莫過於那些婀娜多姿的騎馬女俑。
一、騎馬女俑發展簡史
古代藝術品不少是反映當時社會生活、市井風情的,所以騎馬人俑很早就出現了,知名度最高的恐怕要數秦兵馬俑。騎馬人俑自誕生起延續至今,隻是不同時期的流行和興盛程度不一。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所見的騎馬人俑基本都是男俑,有將軍、武士、文吏、伎樂、狩獵等形象。
筆者所知最早的騎馬女俑為隋彩繪黃釉白陶彈琵琶女俑,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女俑盤發,束巾,係結於前,上穿窄袖衫,施紅彩,下著高腰長裙,雙手持琵琶作彈奏狀。女俑跨坐於馬背,馬施黃釉,四肢粗壯,直立於底板上,馬頭向下,眼圓睜。
唐代騎馬女俑數量大增,有彩色釉陶(俗稱唐三彩)、泥質、陶質等不同質地,形象著裝也各具特色,豐富多樣,反映了當時女性的生活狀態和社會地位,更反映了唐代社會的開放、繁榮、富強、朝氣、向上、融合的景象以及對女性的寬容都達到了空前高度。現在海內外不少知名博物館都藏有唐代騎馬女俑,如兩岸故宮、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安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陝西昭陵博物館、洛陽博物館、河南省博物院、新疆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弗利爾藝術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法國吉美博物館等。
唐以後幾乎不見騎馬女俑的身影,這與社會大環境緊密相關。宋及以後,理學獨樹一幟,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女性受到種種約束。思想被禁錮,身體受摧殘,婦女纏足是“小腳一雙,淚水一缸”。雖纏足始於何時眾說不一,然宋代裹足蔚然成風,並成為習俗延續千年,既受男性追捧,又被女性認可,上升到審美和倫理高度,視不裹小腳為粗俗,以擁有三寸金蓮為最美。小腳女子平日大門不邁,二門不出,更別提騎馬,且不說離經叛道,就體能而言,根本無法駕馭馬駒。
二、唐騎馬女俑賞鑒
唐騎馬女俑主要出土於當時的政治經濟貿易發達區域,即今天的陝西南部、河南西部、新疆絲綢之路沿線等地。出土數量不少,尤以皇宮貴族、王侯將相墓葬中為多,如: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墓葬年代公元706年)出土各類騎馬女俑竟達79件,讓皇帝李憲墓(墓葬年代公元741年)出土騎馬女俑57件。這些騎馬女俑風姿綽約,盡顯大唐風範,現羅列出一些品相好、有代表性、有明確出土地點,尤其是紀年墓葬中出土的唐騎馬女俑與讀者共賞。
1.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
這件彩繪釉陶戴笠帽騎馬女俑出土於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女俑圓臉、朱唇,頭戴笠帽,乳白色上衣外套帶花邊短衫,下著百褶長裙,足穿尖頭鞋,騎在一匹紅斑黃釉駿馬上,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典雅,是初唐仕女出行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