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代玉器上的翅羽紋(上)(1 / 2)

古代玉器上的翅羽紋(上)

玩玉·鑒玉

作者:丁哲 李昊

鳳鳥,即鳳凰和禽鳥,是古代玉器中的習見題材,自史前至明清時期均有製作。尤其自唐以降,玉器的現實主義風格發展到了一個嶄新階段,一掃過去抽象化、神秘化的陳跡,開始向生活、裝飾方麵轉化,大多麵向自然,取材於生活,鳳鳥類玉器數量較之前顯著增多。翅膀作為鳳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從唐代開始突顯,從而有了專門針對鳳鳥翅膀裝飾的紋樣,即翅羽紋。翅羽紋形態繁複而富於變化,能夠較為敏銳地反映出時代的變遷,為相關玉器年代的斷定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本文主要依據一些考古發掘的典型器物,力求揭示唐至明清玉器翅羽紋的發展演變過程,並對其時代特征進行總結和歸納,用以闡明翅羽紋在鑒定上的意義和作用。

唐 代

唐代玉器在裝飾手法上,大量采用整齊的細密陰線,線條剛勁有力、紋絲不亂,線的長度以及線紋之間的距離皆恰到好處,合乎審美,表現在鳳鳥類玉器的翅膀上亦是如此。這些細線紋通常由翅根至末緣作放射或平行狀分布,翅膀中部均陰刻一道弧線,將紋飾分為兩區,以作覆羽、翼羽之別。

陝西西安東郊西安交通大學內唐興慶宮遺址出土有六件玉簪花飾,其中一件長11.5厘米,寬4厘米,厚0.15厘米。青玉質。薄片狀,其上雕刻一束繁茂的枝葉,並雕出盛開的海棠和含苞欲放的海棠。在前端一段最大的海棠花上,雕琢一對比翼振翅、相互嬉戲的鴛鴦。以翅膀中部線弧為界欄,用兩層繁密的短細陰線表示鴛鴦翅羽,質感較強。

另一件長10厘米,寬3.5厘米,厚0.15厘米。青玉質。薄片狀,造型與前者大致相同,上雕一鳳伏棲於海棠花葉之上。翅羽為翅根自末緣連貫刻劃的細密陰線,排列井然,翅中部刻有一道弧線,將紋飾分為兩個層次。

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玉器翅羽紋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此期翅羽紋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由細密平行長直線紋構成;陰線排列整齊,基本等距,自翅根至末緣貫連,於中部刻劃一道橫線分作兩區。此類紋飾與唐代流行者接近,應是承襲自傳統的形式。如浙江臨安吳越國馬皇後墓出土的一件玉梳背,長5.1厘米,寬2.3厘米,厚0.15厘米。白玉質。器身扁薄,上沿呈弧形。雙麵均陰刻一對相視而蹲的鳳凰,兩鳳腹底裝飾有如意紋。鳳凰翅膀即裝飾有兩層整齊細密的陰線紋飾。

第二類,翅根部琢出密集的平行細陰線以示覆羽;下刻一道寬弧線為界,翅膀中後部用斜刀法分割為數瓣,每瓣表麵又勾勒出輪廓線,為翼羽。此類翅羽紋應是五代時期的創新形式。如吳越國馬皇後墓出土的一件玉簪花飾,長10.5厘米,寬4.2厘米,厚0.13厘米。白玉質。薄片狀,略呈弧邊三角形。透雕,雙麵刻紋,周邊雕刻纏枝花卉、瑞草,中間為一隻引頸回首、展翅飛翔的鳳凰。鳳凰翅膀紋樣精致,層次較為豐富,達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遼 代

遼王朝轄區乃唐代河北藩鎮割據舊地,自中唐起就保留了較多的舊風和地方特色,此期玉器受唐代影響甚大。就翅羽紋而言,遼代大體承襲了唐代的風格,迄今所見皆為被分作兩區的平行陰線紋,但此期在具體刻劃上又呈現出不少新特點:

其一,圓雕禽鳥的羽毛常以粗深的線條進行刻劃,且線紋邊棱打磨得圓潤光滑,從而使陰線間的部分形成浮雕陽起的效果。如內蒙古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的一件玉交頸鴻雁,長6.5厘米,寬1.6厘米,高2.5厘米。白玉質。圓雕。鴻雁體形修長,呈交頸而臥狀,足曲於腹下,短尾下垂,雙翅並攏,翅羽紋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

其二,構成翅羽紋的細平行線常作長短間隔排列。

其三,翅根部點綴一排短促的平行斜線紋裝飾。

上述兩點特征可參考遼寧朝陽北塔天宮出土的一件雙雁形玉佩,寬5.2厘米。整器呈橢圓扁平體,單麵工。鏤雕作展翅雙雁形,首尾相接,兩側雁腹輔飾卷草紋,細部以陰線刻劃。又如遼寧義縣清河門遼墓出土的一件雙鵝玉盒,長9.3厘米,寬3.8厘米,厚3厘米,內腔深6.5厘米,直徑1.2厘米。青玉質,表麵大部分呈黑色。器體近長橢圓形,圓雕同向交頸並臥的雙鵝,器底部雕刻鵝的雙足及翅、尾下側。上述兩器均用長短交錯的細平行線表示翅羽,翅根部裝飾一排短促的平行斜線紋,紋飾錯落有致,較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