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尋絲路遺珠 一起夢回千年(四)(1 / 3)

探尋絲路遺珠 一起夢回千年(四)

藏界視點

作者:梓荃

唐三彩是三彩藝術的精華,它實際上是對唐代彩色釉陶的總稱,由於它燒製於唐代,所燒作品多用黃、綠、白三種顏色,因而後人稱之為唐三彩。實際上,它所用的色彩還包括藍、赭、紫、黑等。這種彩色釉陶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工藝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實踐,對含有有色金屬元素的各種原料有了新的認識而製作成功的。之間曆經了一個由粗到精的緩慢燒造發展過程,到唐代,終於燒成了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唐三彩一詞,不見於古代文獻,最早的記載是民國時期。而世人對唐三彩的重視大約在上世紀初,1905-1909年,隴海鐵路修建期間,洛陽北邙山一帶因工程而毀損了一批唐代墓葬,發現了為數頗多的唐三彩作品。這批唐三彩被運到了北京市場上,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的垂青,從此,世人皆知唐三彩之名。建國以來,唐三彩之名長期沿用至今,當然,專業研究者則多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稱呼,從嚴格意義上說,後者更具科學性,因為從工藝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唐三彩在唐代的盛行並大量製作有其深刻的曆史背景和現實意義。七世紀至九世紀的唐朝,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空前繁榮,文化藝術昌盛,陶瓷業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從另一角度看,唐三彩的出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曆史階段的必然產物。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導致了唐代統治階級生活走向奢侈和豪華。這種追求奢華、講究排場的生活方式,集中反映於等級森嚴的典章製度在殉葬品的使用方麵,即唐三彩陶器方麵。在唐代,自上而下形成了一種厚葬之風,上自王室成員,下至士大夫階級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陶器陪葬。厚葬之風使唐三彩的燒造數量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另外,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大大刺激了唐三彩陶器的生產。對外貿易的發達使唐三彩陶器有了十分廣闊的海外市場。至公元九世紀,唐三彩陶器開始向外輸出。由於政治經濟的發達,致使各國商賈有的遠涉重洋,有的沿著“絲綢之路”來到長安、洛陽和揚州等地,把包括唐三彩在內的商品運回自己國家。根據外國考古發掘資料,在不少國家的許多地方已發現了唐三彩的蹤跡。較重要的地區如埃及開羅南郊的福斯特、伊拉克巴格達北麵的薩馬拉和伊朗的內沙布爾等。另外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大量唐三彩陶器發現,尤其是日本奈良的大安寺遺址,福岡縣宗像郡玄海町衝之島、禦坊山古墳和福岡大牢府遺址等發現了唐三彩壺、瓶、罐、枕等不同造型的器物和陶片。一些國家在輸入唐三彩陶器後,仿燒了類似風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鮮的“新羅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這些國家製作的三彩陶器,在風格上與唐三彩陶器各有不同,但從這些陶器上還是可以看到唐三彩的基本風格。

唐三彩,因其胎質鬆脆,防水性能差,實用性比不上當時已經出現的青瓷和白瓷,因而其主要用途為明器,用於隨葬。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很符合唐代藝術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它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動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發達,怒目圓睜,劍拔弩張;女俑則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動物則以馬和駱駝為多。

唐三彩藝術是中國陶文化經過漫長歲月發展的光輝結晶,是中華陶文化中的精華,充分顯示了盛唐時期的精神麵貌和藝術水平,受到了海內外各民族的喜愛。

唐代中晚期,隨著喪葬風俗的改變,三彩藝術開始走下坡路,到了宋代,三彩一改唐三彩施釉酣暢淋漓、色彩濃豔瑰麗的藝術風格,施釉淡雅,沉靜含蓄,意境深遠。工藝手法也實現了表麵刻畫、印花、鏤空、捏塑、浮雕的創新,三彩器功用也從地下殉品變為日常用品的枕、盤、瓶等。推陳出新的工藝改進和功能的改變是三彩工藝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尤其是三彩工藝在建築上的大量應用,催生出“建築陶胎琉璃”這一三彩新品種,迎來了三彩藝術創造的第二次新高峰。“琉璃三彩”肇始於北魏,複興並流行於唐宋,發展於元代,明清兩代進入全盛。琉璃瓦、琉璃雕塑是中國式建築最醒目的標誌,三彩藝術又以燦爛多彩、金碧輝煌的風貌,熠熠生輝於廟堂道觀和皇家宮廷建築之巔,形成中華建築獨特的風格。

三彩藝術可謂陶瓷史上的創舉,是中華文化之瑰寶。三彩藝術幾乎把中國陶瓷文化的全部潛能和優勢都充分彰顯出來,是中國陶瓷文化悠長曆史發展中所積累的經驗與技術、審美感受與文化理念的結晶。曆史的變遷、文化的演進又催動三彩藝術—次次地升華。每個時期的三彩既有對前人的承傳,又展示出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美學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