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探尋絲路遺珠 一起夢回千年(四)(3 / 3)

洛陽龍門

距市區13公裏的龍門是洛陽南麵的天然門戶,這裏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像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裏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城洛陽,因宮城城門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此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裏。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餘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餘塊,佛塔70餘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國務院於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淩駕於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於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範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像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係。1982年,洛陽龍門作為舉世聞名的人文景觀,以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為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為樓閣式磚塔,塔體呈方形錐體,由仿木結構形成開間,由下而上按比例遞減。塔內有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層的四麵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保存比較完好的樓閣式塔,在塔內可俯視西安古城。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和著名古跡,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繪製的便是這座著名古塔。

唐代詩人岑參曾在詩中讚道:“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大雁塔的恢宏氣勢由此可見。

陝西三原李靖故居

李靖故居位於三原縣城北4公裏處的魯橋鎮東裏堡,始建於唐貞觀年間,是唐代衛國公李靖的故居。

這座具有1300多年曆史的花園,當時稱李氏園,也稱唐園,俗稱東裏花園。唐代著名詩人張籍遊此園後,曾走筆寫下《三原李氏園宴集》讚美:“莫春天早孰,邑居苦囂煩。言從君子樂,樂彼李氏園;……”後因戰火,唐園成為一片廢墟。

清康熙年間,李靖後人黃州知府李彥瑁出資對此園進行重修。曆經滄桑,園歸劉氏。清末時又燒毀過半,和尚明經質慧複修。園主人定名“半耕園”,意在敦促子孫修竹務花,“半耕半讀”,並由清代著名書法家、陝西督學吳大篆書“半耕園”三字,刻石嵌於園門。由此唐園成為渭北馳名的古園林。唐園麵積四十八畝,接近半頃,故又稱“半頃園”。園內有讀書堂、觀稼樓、妙香亭、掛雲樓、望月樓,還有假山、魚池、石舫、關中八景縮影等建築,仿《紅樓夢》大觀園之布局,取蘇杭園林藝術之奇巧。亭台閣榭,溢光流彩;奇卉異草,四時生香。數百年,挺拔的白楊,婀娜的垂柳,把整個花園點綴的異常秀麗。

1918年,園主人家業衰敗,將此園售予靖國軍,此園一度改名為“靖國公園”。靖國軍總部設在三原縣城,但因此園風光迷人,靖國軍總司令於右任常來此園運籌帷幄,製定方略。1930年,楊虎城將軍主持陝政,為維護此園,曾撥專款修葺,增建前門樓和後西樓。

李靖故居的建築多為宋及明清建築,後經多次修複。但有一些珍奇樹種倒令人大開眼界,如紫藤抱楊、檉柳、紅豆杉、線柏等,為這一古老園林增色不少。(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