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學習數學到學會思維(1 / 2)

從學習數學到學會思維

教海探航

作者:張金枝

兩位四年級數學教師“同課異構”複習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複習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四下第117頁第19題(如下):

1.教師A的處理。

四人小組合作討論上述問題後全班交流。在交流圍平行四邊形最多與最少用到幾種不同的小棒時,師生對答比較順利;在交流圍梯形最少用到幾種不同的小棒時則出現了爭議:有的組認為最少用到3種,有的組認為最少用到2種。課堂時間在學生的爭議中過去了三分鍾,而問題始終沒得到解決,教師A當機立斷,親自在黑板上畫出了最少用2種不同的小棒圍成的梯形,學生似有所悟,頻頻點頭,最終解決了這場紛爭。

2.教師B的處理。

課前,教師B預計此內容對學生來說可能會有難度,就設計了一張研究單(如下),課堂上學生結合這張研究單,同桌間合作想、理、圍,然後全班討論交流。

在交流圍梯形最少用到幾種小棒時,學生在實物投影上邊圍邊展開討論:

生1:我認為圍出梯形最少要用到3種不同的小棒(圖1)。

生2:可以把上底2cm換成3cm,那麼最少會用到2種不同的小棒(圖2)。

兩位學生一圍一改,掀起了課堂辯論的高潮,在辯論修改中全班學生恍然大悟。

思考:

1.數學課要教給學生什麼?

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法,雖然最終學生都理解了知識,但此過程中學生所獲得的發展是不一樣的,這就引發了思考:數學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數學課不僅要傳授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數學知識這個載體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隻有在思維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識,才能具有邏輯的使用價值”。鄭毓信教授曾指出,我們應將數學思維的培養與具體數學知識的學習很好地結合起來,真正實現“通過數學學習幫助學生學會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A就過於重視知識傳授,忽略了利用知識這個載體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學效果就差了一些。

2.怎樣“從學習數學到學會思維”?

赫爾巴特指出:“有時教師隻需在某些事情上給學生以初步的推動,並繼續注意引起他們的動機,給予他們材料,他們就會自己進行學習,並且也許會很快擺脫教師的照料。”研究單是數學研究性課堂中輔助學生開展研究的“腳手架”,也是教師輔導學生、分析研究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師B能利用研究單引導學生整理記錄、思考探索,學習出現問題時能動手操作去辯論驗證,此時學生的學習過程就變成了研究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不但複習了知識,而且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思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研究單與思維之間的關係。

為學生思維發展而教的一個前提是教師的思維必須發生改變,即教師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會思維的人。教學前,教師要研讀教學內容,以知識為起點,重視學生思維方式的養成,開發設計研究單;教學中,學生使用研究單的過程就是學會思考的過程。學生通過研究單既學到了知識,更體會到了隱藏在知識背後的思維方法。知識內容與研究單、教師與學生、思維過程與思維品質之間的關係可用示意圖表示如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