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句理解策略例談
教海探航
作者:李蘇紅
王崧舟老師教學《長相思》一課後,在談到詩句解釋時有句感言:“詩是不可解的,但詩又是不得不解的。”這就要求語文教師一方麵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護“詩”的存在,使她免於被拆解、被蒸發,另一方麵又要通過解、析、賞等策略將含蓄、隱蔽、凝練的詩句化解成可見、可感的形態和意象,根植於學生的精神和意義領域,從而獲得詩性的建構。教學中如何解?筆者進行了如下嚐試:
一、誦讀意會法
“此中微渺,但可意會,不可言傳。”(李漁:《閑情偶寄》)詩隻存在於直觀、直感和直覺之中,對於詩的了悟是當下的、瞬間的,這就是所謂的“意會”。保護“詩”,就是保護詩性的完形,這種保護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感悟。在《長相思》一課中,王崧舟老師總是不厭其煩地讓學生交流讀詞的感覺,這個過程就是意會的過程,就是激活詩意的過程。這種意會,不光基於直覺,還基於聯想和想象。如理解《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可先引導學生想象三月的景象,再自主探究李白為什麼用煙花來形容三月。有了美好的想象和聯想後,學生誦讀時語調自然輕鬆明快,真切地體會到詩人對美好時節的讚美和對友人此次出行的欣羨之情。第三、四句是全詩的情感歸處,“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由眼前景而生發出的對友人的深情,卻無一“情”字。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回答這樣幾個問題:李白身在哪,他的心在哪?讀了後兩句你仿佛看到了什麼、聽到什麼、體會到什麼?引導學生反複誦讀,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畫麵,悟出深情,直至把詩境、詩意、詩情交融納入意念中。
二、一線串珠法
詩歌中的點睛傳神之筆往往作為理解和鑒賞的主要依附。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字詞句子,是主旨所在。由於有了這個字詞或句子,而使詩歌神情飛動,意味深長,這樣的詞句,具有統攝全篇的作用。如白居易的《憶江南》,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讚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尾句“能不憶江南”直接抒發了詩人的向往之情。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抓首尾,一呼一應串起對全詩的統整理解。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最能引起共鳴的當屬“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牽著它可上尋愁悶的情境:寒霜彌漫,涼月如水,烏啼聲聲;下探愁緒的深沉持久:古刹鍾鳴,穿透靜夜,直抵心靈。於謙的《石灰吟》一詩可以說是“人間正道是滄桑”意思的最好詮釋,最後一句一語雙關,是全詩感情和誌向的濃縮。教學時,可抓住這句詩溯流而上,引導學生把石灰的冶煉和作者高尚節操的修煉相聯係,體會作者物我兩忘、形神交融的境界。
三、曲折迂回法
一位教師在解《漁歌子》一詩中也處處體現完形理念,先是教師配樂朗誦,學生想象畫麵,初步感受詩歌的朦朧的圖像美、色彩美,接著教師采用側麵迂回的提問策略,引導學生想象與詩句有關的情境,春天的西塞山是怎樣的?桃花盛開、春水上漲又是怎樣的一番美景?在學生充分想象言說後,通過到黑板組畫的方式感受畫麵中動靜結合的美,相對靜態的有西塞山、悠閑的漁翁、盛開的桃花、水中的倒影等,動態的如白鷺展翅、碧波漾漾、流動的花瓣、水底的遊魚、斜風細雨等,最後通過引出張誌和哥哥的一首和詩品出釣中情:
師:樂是風波釣是閑,草堂鬆徑已勝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狂風浪起且須還。
生:斜風細雨不須歸。
師:且須還哪!
生:不須歸呀!
側麵的、迂回的解讀策略,切住了詩文隱匿的孔隙,讓詩自己暴露隱秘的靈魂,而不去生硬地盤剝,這也是對詩詞生命的小心嗬護。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