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行走在“原文”和“選文”之間(2 / 2)

如薛法根老師執教的《唯一的聽眾》教學片段:

師:當我知道她是一位音樂學院最有威望的教授,她曾是首席小提琴演奏家的時候,課文用了一個省略號。想象一下,作者聽到妹妹這番話以後,心裏是怎麼想的?當他再一次走進樹林拉小提琴,麵對這位老人的時候,他又是怎麼想的?拿起筆,把想法寫一寫。(生補白練筆)

生1:什麼,教授?不可能,這不可能是真的!我一時愣在那裏,不知所措,但從妹妹驚訝的神情來看,這是真的。第二天,我又來到了林子裏,看到那位老人依舊如同往日那樣,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我好想問她昨天妹妹說的是不是真的,但我憋住了,架起小提琴,站直了身子,盡心盡力拉了起來。她的眼神還是那麼平靜,猶如深深的潭水。

生2:我十分震驚,教授?首席小提琴手?真的就是這位耳聾的老人?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當我再次走進林子,當老人繼續平靜而慈祥地望著我時,心中便湧出巨大的感動和感激。我真想大聲對老人說:“謝謝您,是您讓我重拾了信心,是您讓我這個音樂白癡有了自豪的感覺。”可是,我舍不得捅破這個謊言,於是,我靜靜地拉,老人靜靜地聽。(其餘略)

師:一個靜靜地拉,一個靜靜地聽,這個感人的畫麵一直留在我們的心中。老師這裏有這麼一段話,是這樣寫的:“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秘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靈。每天清晨,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林子裏,麵對著這位老人,這位耳‘聾’的音樂家,我唯一的聽眾,輕輕調好弦,然後靜靜地拉起一支優美的曲子。我感覺我奏出了真正的音樂,那些美妙的音符從琴弦上緩緩流淌著,充滿了整個林子,充滿了整個心靈。我們沒有交談過什麼,隻是在這個美麗的早晨,一個人輕輕地拉,一個人靜靜地聽。”(屏幕呈現)

師:這是作者寫的原文,可是編輯在把它選編成我們的教材時,將這一段話改成了省略號。你覺得編者為什麼這麼改?

生:省略號能引起我們的思考。

生:用省略號好,因為這樣耐人尋味,可以讓讀者盡情地去想象,去遐想這樣的故事。

師:這就是閱讀的樂趣。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薛老師巧妙地抓住省略號引導學生進行補白想象,然後呈現原文。學生欣喜地發現,自己的補白跟作者的表述相似,甚至更豐富、更深情,閱讀的快樂油然而生。同時,通過比較,學生既深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又領略了留白的藝術,懂得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表達效果。這樣的語文課堂,充滿了思考的樂趣,充滿了閱讀的樂趣。學生在想象補白、比較揣摩這些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了語言與精神的同構共生。

教學是一門融合的藝術,選文與原文巧妙地進行比較閱讀,從而為教學服務,為學生發展服務,該出手時就出手,贏得的是深遠而豐富的精彩收獲。

(作者單位: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