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廣播頻道運營及創意行銷(3 / 3)

銀河網絡電台作為台灣唯一一家獨立網絡電台,12年來投資5000萬人民幣建立音樂資料庫,在不做一則廣告、不辦一場活動的情況下執著堅持,獨家收集音樂人訪談、音資等素材,以此紀錄他們成長的過程。目前擬在大陸各地開設音樂數字博物館,每家開價1億人民幣。

3.打造網絡廣播平台,開拓全新發展空間。

台灣業界認為,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傳統無線廣播將隻是聲音媒體的一部分。各台先後開通自有網站,除提供在線實時廣播服務外,還善用網絡工具對自有資源進行整合運用、布建合作網絡、建立和整合新的載體平台。

各台均已建立以服務聽眾為主的多媒體網絡平台係統,主要提供聽眾線上的影音娛樂、即時資訊、活動情報、商業互動、消費指南等,音頻、文字、圖象、視頻一應俱全,突破了廣播隻能“聽”的局限。部分電台在網站上還推出電子購物、圖像傳送、GPS定位係統、MP3歌曲下載、停車管理係統,擴大廣播服務外延。由於可以通過網絡與聽眾進行最實時的互動,電台上網對年輕人更有吸引力,一度被業內人士喻為廣播事業的“未來”。

台中古典音樂台通過網絡建立網絡社群,聽眾通過繳費、購買商品或音樂會門票等即可成為會員,會員購買電台衍生產品或參加活動享受折扣優惠。

借助現代科技,各台立足聽眾需求紛紛研發收聽軟件,培育聽眾收聽廣播的新習慣與新的交流方式。Kiss radio於2009年設計出專屬的3G收聽小軟件,在官網上開放軟件下載,聽眾可將軟件下載至手機隨時通過網絡全球收聽,突破了發射功率的地域限製;亞洲廣播網開發出專門應用於i-phone及android 係統的插件,可以隨時搜索到兩套Asia FM的節目。

網絡電台不是傳統廣播的附庸或平移,二者有機融合就能產生新的價值。亞洲廣播網善用網絡對節目內容和服務方式進行再造,將網絡廣播從類型化推向特製化,突破頻率資源的限製。利用製作音樂節目的專長,亞洲廣播網每天可以生產40套量身定做的收費廣播節目,為商超等企業客戶打造店內播放的專屬網絡電台。

啟示:網絡平台最大的意義在於,補足傳統廣播,成為和電子媒體競爭的利器。各頻道屬性、風格不同,對網絡的需求和更新速度的要求各異,因此,各台應自辦網絡平台,突出各自調性。此外,由於準入門檻過高,成本高於傳統廣播,網絡電台可采取自辦+外包經營模式降低成本和風險。

4.善用其他媒體,創造被接觸的管道。

內容為“王”,影響力為“後”。相對弱勢的廣播媒體,如何創造被接觸的管道,不斷提升自身的影響力?台灣廣播采取同業結盟策略,從開展“非競爭性對手”合作到“競爭性互補”合作,力求成為最善用其他媒體的媒體。

台北之音轉型初期,每月見報的新聞數量是台灣其他電台的總和。至今每周開展一次公關活動,邀請其他媒體參加歌手發片會、簽唱會等,擴大自身影響。同時成立校園聯播網,與大台北區各高校廣播台開展合作播音,搶占學生市場。

音樂電台亞洲廣播網和電視台開展互惠行銷,電視台為電台提供新聞內容,電台為電視台提供少量形象宣傳廣告和活動、電視劇預告。本台新聞組僅設崗3個,全部為公共關係記者,大大節約人力成本。

同業合作需要一定的基礎和土壤。地處台灣桃園的亞洲廣播網和廈門電台音樂廣播展開合作,兩地人口數量相近、方言相同,雙方在資源整合的理念下進行內容交互使用,聯手跨海直播。兩邊的感動創造了無限的效益,廈門電台音樂廣播經營收入由2000年的5萬元躍升至2010年的1250萬元,大陸台商對亞洲廣播網的收聽忠誠度大大提高。

此外,台灣各電台還積極拓展異業行銷,包括在無線電計程車、連鎖便利商店、台北捷運、捷運地下街、中心城區主要商戶等進行定頻播出等等。台北之音還將頻率副載波出租給神達電腦(MIO)GPS衛星定位係統,通過發布地區交通訊息增加收入;部分電台與手機業者簽約合作,聽眾撥打電話就能隨時收聽即時分類新聞,或者通過下載手機鈴聲獲得分成收益。

台灣資深廣播人梁序倫說,電台經營的六字真訣是:“小而美,真快活”——應分眾需求不再求全求大,節目內容精致好聽,秉承聲音媒體真義,市場反應快速準確,運營手段靈活多變——無論未來的廣播會以何種形式存在,隻要掌握住自己的媒體特性,魅力廣播一定會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

(湖北廣播電視總台新聞綜合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