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廣播頻道運營及創意行銷(2 / 3)

以播放古典音樂為主的台中古典音樂台,落地台北後調整為輕古典音樂台,根據都會人特性增加爵士音樂,把藝術融入到節目當中。

2.突出在地化,針對當地的生活習性以進入聽眾生活圈。

台灣廣播普遍功率偏小,所謂的大功率電台發射天線半徑僅為60至100公裏之間。除中廣等老牌電台為全省聯播外,其他區域性電台大多采取自發聯播方式向周邊覆蓋。台灣法律規定,納入聯播網的小電台必須有30%的自辦節目。

因此,各電台非常注重對本土資源的深入挖掘,同時拓展國際視野及產業競爭力,力求處理好區域化與通用化之間的關係。

亞洲電台在路況方麵獨家播報鄰近的桃園機場航班起降信息,在回避與交通類電台競爭的同時成功開辟藍海,以特色資源搶奪新的市場份額。

擁有54年曆史的台灣廣播公司突出生根在台灣,關注默默為台灣奉獻的小人物和新台灣族群。除使用國語、台語、客家話播音外,還針對外籍勞工推出菲律賓語、泰語、越南語、印尼語節目,部分DJ為外籍人士。該公司所屬各台棄用聯播方式,節目均由各台自製,以因應所處地區環境與民眾需求,發展特色服務。

IC之音竹科廣播9年前由新竹科學園區20家企業的50名高管創立,定位於科技與人文電台,主要播報科技財經新聞和少量本地新聞,不播社會新聞。

3.喚醒社會責任,凸顯人文氣息。

在商業電台一切向收聽率看齊、高度追求利潤的背景下,部分台灣廣播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責任,作出了一些有益嚐試。

定位於人文藝術標杆電台的台中古典音樂台,非常重視節目的研發和創意。該台推出的“關懷係列”——《台灣幸福進行曲》、《誌工台灣》(鎖定10年以上誌工)、《教育花園》等節目,關懷弱勢群體、重視社區服務。節目均由對古典音樂和該台有認同感的企業、相關慈善機構或政府部門讚助。

IC之音竹科廣播立台宗旨為“我關心,我能夠,我改變”,他們一方麵約聘台灣清華大學老校長劉炯明、國學大師辛意雲、屏東海洋館館長等名人擔綱主持,彰顯文化品位;另一方麵減少商業廣告數量,多數節目尋求具有公益心的企業讚助,但拒絕為任何企業量身定製任何節目,節目形態和品質均由電台把控。

公營的教育電台則瞄準消費能力較弱的兒童、原住民、銀發族等群體,關心聽眾權益,根據目標對象把資源吃幹榨盡,在同類節目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三、頻道策略——創意行銷,善用媒體,廣開通路

由於競爭激烈,台灣各家電台品牌意識強烈,均有完整的品牌戰略,並據此開展多元化的創意行銷,進一步強化品牌印記。各台將優勢兵力和優勢資源集中於行銷部門,通過訂立短、中、長期規劃,深入各個領域對頻道進行整合行銷。

1.活動即是行銷,媒體即是通路。

亞洲廣播網號稱“全世界最小的大電台”,他們將創意放在節目,將活力放肆於活動中。行銷部8人每年承辦大小活動近400場,同時開發Q版公仔、筆記本、情人節紀念郵票、元宵節燈籠等衍生產品,活動收益與全台廣告收益相等。他們擁有全台灣唯一一輛廣播衛星音訊直播車,信號通過亞太衛星發送,每月在外直播10次以上。

亞洲廣播網具有很強的成本意識,自己從來不出錢舉辦活動。他們看重政府所具有的公信力,為取得政府舉辦的花火晚會轉播權,在連續爭取2年未果後自行免費轉播,通過音樂與直播相結合的方式介紹花火、宣導交通、疏散人流,最終獲得政府授予的轉播權和經費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行銷活動,各台看法不同。台灣中國廣播公司很少舉辦大型活動,認為自身有餘力才做活動行銷,或者將活動外包給媒體整合行銷公司以獲取更大收益。

2.以加值產品市場為目標消費群,開展資料庫行銷。

針對廣播收聽稍縱即逝的特點,各台相當重視資料的收集和開發利用,以模組化概念產製廣播節目,支援多個頻道及多個節目使用,達到“一次生產,多元使用,多次收費”的效果,或者重新編製實現資源共享、再生以及創造新價值。

中廣公司依賴強大的專業主持人資源,將節目編輯製作成有聲書對外發售。為此,中廣節目一般不重播,有聲書盡量保持播出時的原生態,講求發行時效,主要通過廣播平台進行直銷以賺取更多自營利潤。

中廣新聞網為每位記者配備一部可拍照的高畫質手機,新聞、圖片同時采集,目前已有雅虎網、蕃薯網和開展手機報業務的電信運營商固定向中廣購買附帶圖片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