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廣播頻道運營及創意行銷(1 / 3)

營銷藝術

作者:楊曉

擁有2300萬人口、麵積3.6萬平方公裏的寶島台灣,矗立著全球最密集的“廣播森林”:全台灣合法注冊電台178家,FM波段幾近飽和;地下電台高峰時期達到200多家,經過2009年以來的打擊整治,目前尚有近30家;今年台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可能再次開放11個梯次的廣播頻率,預計可再發放155張電台執照。

如此廣播生態,迫使台灣廣播電台在節目設置、廣告營銷、品牌建設等方麵努力與市場接軌,謹記“小而美,真快活”的六字真訣,尋求生存發展之道。今年春天,記者參加湖北省廣播電視總台廣播節目研發和創新培訓班赴台灣交流學習,台灣廣播在頻道運營和創意行銷方麵的實踐,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定位策略——有效區隔,牢記初衷,取舍有道

台灣現有的合法電台中,7家為公營電台(由政府財政預算下撥經費,不允許經營商業廣告),1家為財團法人電台,其他均為民營電台。

收聽率高於一切,這是在市場中自由搏擊的台灣廣播所追求的目標。要想人收聽,絕不能僅靠機率,而要千方百計把聽眾的“到站率”固定為“留站率”。

1.精準定位,有效區隔。

台灣廣播大多走類型化路線,廣播從大眾媒體轉變為具備不同訴求與分工、特色極為鮮明的分眾媒體。每家電台都有針對性很高的特定目標分眾,核心聽眾年齡範圍一般不超過20年。

同質性電台之間更加強調定位上的有效區隔,避免“左手打右手”。目前台灣僅有2家純新聞台,中廣新聞網采用新聞資訊的“輪盤式”播報方式,重在新聞的優先告知;NEWS98鎖定高端消費者,重在新聞的事後評論。中廣新聞網認為對手非廣播而是其他電視媒體,必須把新聞的即時性發揮到極致,速度和深度發生衝突時寧願割舍深度,全天均為重點新聞時段,不做新聞專題節目。

啟示:分眾媒體時代,切莫企圖一網打盡所有聽眾。類型化電台雖然目標群體定位精確,年齡跨度較為集中,但其受眾特性為“少而忠”,表麵上看範圍很小,但保證小範圍絕對值就是一種優勢,而且這種優勢具有累增性,最終掌握的絕對值會很大。

2.牢記初衷,高度一致。

全天候節目的內容與格式特色保持風格一致性,是台灣類型電台的一大特色。一致性帶來高辨識度,各家電台根據目標定位初衷,把整個頻道當成競爭武器,製定作業標準,提高整體品質。

播出模塊方麵,中廣新聞網在主要播出時段以半小時為一輪盤,包括提要、消息、逢六報路況、逢八播財經等內容,標準配置讓聽眾規律性地建立收聽習慣,很容易就能接觸到新聞,資訊傳送快捷高效。

企劃方麵,好事聯播網在決定節目屬性時已經規劃好節目形態,訂立節目差異性;公營的教育電台製定統一的企劃案格式,每年進行一次企劃案招投標,通過政府采購勞務的方式決定節目設置。

主持人方麵,台北之音尖峰時段全部由資深DJ或約聘的名嘴、名流主持,新進DJ先要在離峰時段訓練基本功,熟悉節目方向及作業規範,融入頻道風格,業務成熟後依據個人特質分配至白天節目進而出現在黃金時段。

廣告方麵,台中古典音樂台播出的廣告采用古典音樂背書,強調隻做音樂的本分,以切合頻道整體調性;台北愛樂電台追求品質和風格統一,所有廣告全部自製,不接受外來製播。

啟示:節目設置和頻道運營應該根據目標定位謹守本分,注重頻道整體調性的契合度。不要腳踩西瓜皮,看到什麼節目火就去簡單跟風模仿複製,或者不經科學評估盲目改版,雖然可能獲得一時效益,但長遠看“山寨”的結果往往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因小失大。

二、節目策略——聽眾為本,在地經營,追求極致

當前,廣播麵臨多元文化和媒體競爭的局麵,講究服務品質和效果的微利時代已經來臨。誰能打動並持續抓住聽眾的心,就能獲得更多生存和發展機會。

1.台灣廣播從聽眾本位出發,強調節目設置要符合目標聽眾群生活作息與消費習慣,最大限度地滿足收聽需求,關心聽眾權益。

每季度一次的尼爾森收聽率調查,是台灣廣播了解聽眾需求的主要途徑。此外,各台還通過大型活動、免費送餐巾紙、網絡平台等方式發放聽眾調查表,深入了解聽眾滿意度和內在的深層需求。

依照都會人的生活作業習慣,台北之音作出周末音樂台規劃,將同一個頻率切割成平日台(周一至周五)及周末台,平日台為一般性節目內容,周末台則以休閑內容為主。除在內容上進行區隔之外,還請音樂人小蟲進行周末台音樂規劃,從Jingle、主持風格等方麵擴大和平日台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