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曆史
作者:陳力丹 王晶
19世紀初的英國,發生了一場交通和通訊革命,這場革命逐步擴展到各工業發達國家和一些殖民地,在傳播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也使大眾傳播媒介和其他信息產業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世界進入密集型的社會交往時代。這場革命,被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之為“交往革命”。這裏的“交往”,即Kommunikation(英文Communication),這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從1845年共同寫作《德意誌意識形態》起,就將Kommunikation理解為物質的運輸和信息通訊兩部分。現在的中譯文多數翻譯為“交通”,而這個詞在解放後的中國語境中,僅指鐵路、公路和水路運輸,沒有信息通訊的內涵。
恩格斯晚年曾對這一革命的主要表現作了如下描述:“近五十年來,交往方麵已經發生了革命,隻有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才能與這一革命相比。在陸地上,碎石路已經被鐵路排擠到次要地位,在海上,緩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經被迅速的定期的輪船航線排擠到次要地位。並且整個地球布滿了電報線。蘇伊士運河才真正開辟了通往東亞和澳洲的輪船交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第1版25卷85頁)
這場革命的誕生與工業革命密切相關。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分析工業革命與交往革命的關係時指出:工廠製度成熟到一定程度並普遍推開後,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的交通和通訊業必須變革,以適應狂熱的生產速度、巨大的生產規模、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轉移、大量的經濟和政治信息的傳遞等等新情況。於是,“交往運輸業是逐漸地靠內河輪船、鐵路、遠洋輪船和電報的體係而適應了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同上,第23卷421頁)
交往革命的進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19世紀初,其標誌是蒸汽動力運用於交通工具,恩格斯稱之為“蒸汽交往的體係”。(同上,第19卷316頁)“蒸汽不僅在陸路交往手段方麵引起了革命,而且使水路交往手段具有了新的麵貌。”(同上,2卷295頁)這主要是指鐵路和輪船的發明與普及。這些以蒸汽為動力的新的大型交往手段,把整個歐洲和北美聯結為一個世界工業地區。關於它的意義,恩格斯寫道:“蒸汽開辟了穿過阿爾卑斯山脈和波希米亞森林的道路,蒸汽使多瑙河失去了作用”。(同上,第4卷521頁)這一階段的交往革命,側重於打通廣泛物質交往的障礙,同時帶去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和新內容。
交往革命的第二階段發生在19世紀中葉,電報的使用和海底電纜的鋪設是其開始的標誌,馬克思稱之為“內河輪船、鐵路、遠洋輪船和電報的體係”。(同上,第23卷421頁)馬克思和恩格斯寫《共產黨宣言》的時候,電報尚在試驗應用,他們就已經將“電報的使用”與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並列為資產階級所創造的巨大生產力了。在他們的著作中,“電訊立即閃電般地傳遍整個大不列顛”、“各種電報像雪片一般飛來”。(同上,第15卷408頁、31卷154頁)這樣的描繪經常可見,字裏行間表現出他們對電報應用的興奮心情。電報本身是一種精神交往的新形式,它超越空間的能力和意想不到的時效,在精神聯係上鞏固了第一階段交往革命的成果,並且引起了他們對交往革命曆史意義的整體思考。
1855年,馬克思寫道:“電報已經把整個歐洲變成了一個證券交易所;鐵路和輪船已經把交往手段和交換的可能性擴大了一百倍。”(根據英文原文重譯,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653頁)這就是交往革命給世界帶來的最初的圖景。恩格斯晚年把這幅圖景描繪得更為廣闊,他寫道:“由於交往手段的驚人發展,——遠洋輪船、鐵路、電報、蘇伊士運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554頁)當馬克思把《泰晤士報》和通訊社的電訊看作現代精神交往的象征物時,他實際上也把它們看作是交往革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