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技巧
作者:畢勤
科技的進步帶來了廣播電視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可以欣賞的電視節目從過去僅有的幾個頻道發展到現在的中央台、省級台、地方台共存,上星頻道、各電視台係列頻道遍地開花的覆蓋格局,而作為電視台半壁江山的電視文藝節目也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爭奇鬥豔,使人們的欣賞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同樣應該看到,百花齊放的同時不可避免會產生優勝劣汰的必然結果,省級以下地市級電視台的文藝欄目即處在劣汰的邊緣,生存空間被極大地壓縮。其突出特點一是受地域性、文化氛圍、文藝教育程度等限製,節目資源匱乏,節目水平低。二是資金缺乏,製作能力低,引入高水平節目受到限製,收視率降低。三是欄目難以形成品牌效應,缺乏影響力。因此,眾多地市級電視台文藝欄目難以為繼,生存困難,形成了一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局麵,有的地方幹脆停辦了之。地市級電視台自辦文藝欄目是否還有設立的必要也一度成為電視人議論的話題。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由於各地的文化特色、風土人情不同,其文化、文藝生活及觀眾欣賞習慣也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地方台電視文藝欄目作為當地的一個藝術平台,是展示一個城市或地域文化、引導群眾審美取向、藝術品位的重要窗口,對活躍當地百姓文化生活,促進地域文化的繁榮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如何使地市級電視台文藝欄目擺脫困境,獲得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是我們電視工作者必須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立足本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在資金、人才、節目資源、節目覆蓋等占優勢的中央和省級電視台,其文藝節目已經形成了專業化頻道和品牌化欄目的強勢格局。與之相比,地市級台文藝欄目要想達到那樣的水平和影響力,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果一味地模仿央視和省級大台,拚湊一些綜藝節目來維持,道路將越走越窄,直至走入死胡同。因此,地方台文藝欄目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另辟蹊徑,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特點的有效解決方法。要做到這一點,主要矛盾是解決節目資源的問題。作為地方台文藝欄目要根據自己的節目定位、欄目立足點、主要受眾群體等,來發掘適合欄目要求的本土化節目資源。
本土文化是當地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是一個地域的文化積澱和藝術靈魂。地市級電視台大都沒有上星,其收視群體基本上是本地的百姓,飽含濃鬱當地生活氣息的本土文化,對他們而言有著先天的揮之不去的親情情結。因此,作為地方台文藝欄目的定位和立足點,毋庸置疑應當放在本土文化上,充分發揮地方台近距離、高實效性、直觀性地反映本地文化的優勢,利用文藝節目的形式,宣傳當地的自然人文習俗、風土人情和文化形態,利用區域優勢增強競爭力,以此來開拓自身的節目資源,最大限度實現欄目的個性化和節目的對象化。觀眾要想欣賞到貼近自身生活的文藝節目,其首要的選擇就是當地電視台的文藝欄目,從而形成穩固的受眾群體。
那麼,怎樣發掘本土文化、地方文藝的精華,形成適應欄目播出的文藝節目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點著手:一是挖掘本土文化題材,豐富欄目的節目資源。常言說“十裏不同音,八裏不同俗”,每座城市、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氛圍,同時也有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如地方民歌、地方戲曲和曲藝、民間樂器及樂曲、方言小品等類型的作品,在當地都具有各自獨特個性,也為當地群眾所喜聞樂見。對地方台來說,在地域文化中汲取養分,充分發掘,取其精華,推陳出新,就可以使傳統題材創作常變常新。二是精心編排,滿足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口味。在選取好的題材以後,挑選哪些文藝作品,采用什麼樣的結構,從何種角度切入,運用什麼樣的手法,都對節目成敗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必須通過二次創作,編排出適應電視文藝特點的優秀節目。三是注意聽取群眾的意見反饋,及時改進節目。地方文藝節目從民間來,從群眾中來,其收視效果如何,必須讓廣大觀眾來檢驗,根據觀眾的意見,不斷完善、修改,使觀眾常看常新。這些方麵功課做足了,地方台文藝欄目在殘酷的媒體生存競爭中才能獲得一席之地,才能真正找到地方電視台文藝欄目的靈魂和根基,才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營養,從而開拓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