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鏡記者怎麼做(2 / 2)

以體育賽事而言,現場出鏡記者賽前的事件性采訪報道,要在內容上提供充足的現場第一手信息,而並非僅僅是比賽背景、賽事分析預測類非現場性信息,如兩隊曾經的交鋒史、前幾場比賽的勝負情況、目前雙方的積分排名、本場比賽之後積分排名的變化等,這些信息完全可以在墊片、字幕板或演播室中加以傳達。如果把這些背景性信息放在時間寶貴、成本不菲的現場,以現場環境為背景出口播報道,一方麵是對人力財力的浪費,另一方麵也不可能改變其非現場性信息的本質屬性,其效果隻能是以現場報道的形式完成了非現場報道的內容。

讓出鏡語言更有價值。

說數據——用副詞,不如拿出結結實實的數據。

說感觸——電視媒體是隻能看、聽,不能聞、摸的一個媒體,而記者在現場能看、能聽、能聞、能摸,所以把記者在現場的感觸說出來,調動各種感官係統的信息,就增加了現場感。比如,在唐家山堰塞湖,記者一般容易用數字展現,“底下將近3米,高度將近2.5米。”而白岩鬆采取的方式是說,“我身高是1.79米,我給大家演示一下”。

說細節——出鏡記者首先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慧眼,能夠發現新聞現場的細節。細節的展現會使報道更加直觀貼切、詳實生動。報道的角度選取和報道的目的相關,好的切入點會使報道事半功倍,甚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說觀眾看不見的——比如在一場球賽中,進球的刹那被完整直播,那個球星的媽媽坐在看台上是什麼表情,對方的教練是什麼表情,有多少觀眾在為這個球歡呼,現場記者要做一個觀察者,並且描述出來。

情緒也是現場感。

情緒就是現場感的來源之一,焦慮也好,緊張也好,悲傷也好,都是現場感的一部分。出鏡記者本人的情緒最能直觀感染觀眾,所以出鏡記者情緒一定不能太平靜,應該能夠針對不同的事件題材、不同的報道環境、不同的時間節點,給出相應的情緒反應。但度的把握非常重要,不可太激動,以免過猶不及。

和攝像充分溝通。

我們現在80%的出鏡現場隻是一個凝固的照片,從頭到尾報道,鏡頭的景別沒有變過。這不是攝像的能力不夠,而是記者沒有把攝像機調動起來去根據你的語言推、拉、搖、移,把現場大量的信息丟了。所以,記者和攝像事前一定要進行很好的溝通。記者要陳述什麼樣的內容,要提前告訴攝像,說什麼,得搖到這個,而且問攝像,這對攝像的運動路線來說,是舒服的嗎?如果記者的語言邏輯這樣安排是最舒服的,但攝像說沒有辦法這麼給,記者就得調整自己的語言邏輯。在2007年女足世界杯期間,我作為直播中的出鏡記者,在比賽開始前要作一段兩三分鍾的現場報道。直播前我迅速地觀察了一下現場的狀況,確定好要說的大致內容並告知攝像。由於當時現場氣氛特別火爆,攝像甚至不能從耳機中聽清我的講話,於是我們便商定好幾個手勢,以便讓攝像根據我的手勢變化景別。直播時攝像首先從體育場上空的一輪明月搖到我,我先介紹體育場周圍的晴朗天氣、良好的能見度,然後介紹體育場的上座率,觀眾的熱情,我把手指向看台,攝像師就把鏡頭搖向正在敲鑼打鼓、做人浪、揮舞國旗的觀眾,隨著鏡頭轉到草坪上的場地,我就開始說明雙方運動員在賽前熱身時的狀態,緊接著我向觀眾通報我剛剛拿到手的雙方首發陣容,攝像的鏡頭又回落在我的身上。整個兩分多鍾的報道,觀眾不但了解到賽前情況,也透過鏡頭看到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現場畫麵也靈動了許多。

總之,做好出鏡記者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需要內外兼修,不斷在實踐中摸索和積累經驗,才能做出更多更好的電視現場報道作品。

(武漢廣播影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