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出鏡記者怎麼做(1 / 2)

傳播技巧

作者:曾宛玉

西方電視界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凡是適合於現場報道的新聞決不采用其他的報道形式。原因是:記者在現場的出鏡報道具有及時迅速、現場感和適應性強的特點。在上個世紀60年代的美國,新聞記者首先直接通過熒屏向觀眾報告新聞。我國的出鏡記者比西方國家晚了近20年。近些年來,隨著各類報道技術和手段的發展,電視現場報道占據了很大的份額,出鏡記者越來越被新聞從業人員所采用,並在電視現場報道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誰來做出鏡記者

目前,活躍在新聞第一線的出鏡記者大多是從主持人或普通記者轉過來的。但並不是所有的主持人都能當好記者,也不是所有的記者都適合出鏡。出鏡記者內在的新聞品格、外在表現,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個新聞節目的成敗。那麼,出鏡記者應該由什麼樣的人來擔當呢?他(她)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素質:政治敏感度、口頭表達能力、豐富的知識和信息。除此之外,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麵也是必不可少的:

敏銳的觀察力——每次置身於報道現場都會有一種強烈的興奮感,對現場的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看著什麼都新鮮,前後左右都是新聞,善於發現並捕捉每一個細節,旁邊的樹、腳下的路都有故事。2009年山東全運會期間,我進入運動員村采訪,在最深處的一個小角落發現一麵花花綠綠的大招牌,原來這是大賽組委會設置的心願牆,運動員可以來這裏寫祝福,許心願,以緩解賽前壓力。上麵已經密密麻麻貼滿了各地運動員的心願簽,此時剛好有兩位陝西省的足球運動員前來許願,我們馬上拍下這一場景並采訪了他們,還在現場做了兩段出鏡,給觀眾介紹心願牆,同時也為湖北運動員送上美好祝願。這條題為“心願牆前許下祝願,運動員村氣氛輕鬆”的新聞播出後,觀眾反響不錯,為緊張的賽前氛圍送來了一絲溫情。

應急應變能力強——記者要隨時麵對各類突如其來的變化,這其中既包括新聞現場的情況,也包括技術故障,這就要求出鏡記者迅速做出應變反應。2002年中國橫渡長江挑戰賽,麵向全國現場直播,我作為入水點的出鏡記者。我向觀眾介紹當時的現場狀況,按照事前計劃,這一段出鏡的內容已介紹完畢,約定好的結束時間也已經過去,與導播和總主持人交流的耳機裏沒有了聲音,但我沒有得到任何結束出鏡的指令,而此時攝像機上顯示的狀態表明鏡頭上仍然還是現場記者,於是我馬上做出反應,沒有停止出鏡,而是把入水前了解到的一些運動員的狀態迅速介紹給觀眾,直到攝像師做出導播將信號切走的指令。事後表明,這一反應及時地避免了直播時的冷場,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在體育比賽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出現預計不到的情況,如運動員受傷、名將發揮失常、黑馬爆冷、天氣突變等,出鏡記者需要及時調整報道角度,表現新的新聞亮點。

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電視作品是一個團隊集體智慧的結晶,現場報道的成功是建立在各個環節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基礎上的,這其中包括出鏡記者與攝像、與現場導演、與演播室主播以及與直播時的導播等各個崗位的理解、信任及配合。一個不能與同事進行良好合作的人也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出鏡記者。

二、現場報道該如何做

出鏡前的準備。

事前調查與資料收集——很多記者不關注大直播的全體,隻關注自己這個局部要采集的內容,這是非常危險的。準備10做1的時候心裏就有底,準備1做1的時候心裏就沒有底。

做一個報道構成表——根據日本出鏡記者的經驗,無論是一分鍾的現場報道還是30分鍾大型現場報道的節目,都要把重點和提綱整理在一張A4紙上,這樣可以一目了然。準備內容但不要準備語句。如果完整地照著之前寫好的東西來背誦,這是最危險的。

對現場的情況進行分析——包括看書、看資料,了解正在發生什麼,下一步可能要發生什麼,發生此事的背景,但凡能拿到手的資料一定不要放過。千萬不要做沒有必要的出鏡。衡量一個出鏡報道優劣的有效方式就是:如果去掉了你這個出鏡,新聞仍然成立,很完整,那你的這個出鏡就是失敗的,至少是不必要的。很多記者在來到現場後一時不知該說什麼,於是就出現了記者為了出鏡而出鏡的現象,說些無關緊要的內容,或者說一段類似於新聞導語的話,讓編輯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