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報道的創新取向(1 / 1)

傳播技巧

作者:王欣

今年四月起,配合武漢市為改善投資環境所展開的治庸問責風暴,長江日報推出了《為企業家喝彩》新聞欄目,力圖營造尊重企業家,服務企業的社會氛圍。

過去,黨報企業報道由於宣傳味濃、工作性強、受眾麵小。一向難得產生廣泛影響,不少企業甚至產生了“報道疲勞”。 對媒體宣傳不太熱衷。但《為企業家喝彩》推出後受到不同以往的反響。無論是企業界或政府對報道都給予較高的正麵評價。認為報道突破了傳統模式,生動好讀,有較強的親和力和衝擊力,企業家們普遍反映:報道突出了個性,表達了心聲,更接近企業的真實。從而為企業報道創新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以人為本

今年,武漢的治庸問責風暴叫響全國,以長江日報為主體的輿論推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媒體的自主創新、主動作為是關鍵。《為企業家喝彩》屬主題宣傳的範疇,照應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但報社領導要求不能消極應付,而要積極應對。《為企業家喝彩》如果按過去企業典型報道的模式,很難走得遠。所以,在策劃《為企業家喝彩》時,創新報道形式,以形式改變帶動內容改變成了出發點。借鑒電視人物訪談節目形式,讓企業工作報道人格化,較生動展示企業家的個性風彩,人物訪談一問一答的結構,使文章化繁就簡,變長為短,文章節奏變得明快,方便閱讀。采用目前平麵媒體流行的1+N報道形式,配之以大幅照片和相關報道,增強平麵媒體立體視角效果。

化硬為軟

企業報道往往避不開產品、生產、經營、市場,技術等硬內容,大部分讀者對此不感興趣。因此就要“化硬為軟”。

1.重在寫人。企業的成長經營軌跡往往是企業家個性外化。讀者對一個成功人士的關注要比對成功企業的關注多得多,即所謂的名星效應。企業家訪談中,著重挖掘企業家生產經營背後的人生理念,處世態度,以及這些個性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在報道中,讀者可以看到華工科技董事長馬新強不避過失的坦誠,以一頭黑發為榮的二航局董事長王海懷的從容;烽火科技董事長童國華甘做乙方的豪氣,通過彰顯人物特性反映企業的成功之道。

2.多寫公眾話題。企業是社會生活的一個窗口。挖掘企業內的社會議題是改善企業報道的途徑之一。比如,《對話九州通董事長劉寶林》一稿,重點圍繞大眾最關心的高藥價格展開,從一個側麵反映高藥價的症結和解決辦法。而《對話中糧集團武漢肉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昌新》,重點則是“雙彙”事件帶來的食品安全話題。

3.剝離“硬材料”。企業報道少不了要談企業經營 ,報道的原則是能少談就少談,避免不了,就將企業的規模現狀、發展規劃等單獨寫成簡介刊發,讓主體報道盡可能“軟”。

采編創新

一對一的對話形式,看似比長篇大論寫法簡單,其實采訪難度相當大。由於企業老總們非常忙。為了“逮”住他們,有時候我們是在老總出差回漢剛下飛機就投入采訪,也有的老總專門“打飛的”來武漢,接受采訪後當天就回。

短暫的采訪不容“邊想邊問”,需要做大量的案頭工作,不僅要了解工廠的基本情況,還要了解所處行業的狀況。網上搜索不夠,有些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與企業員工交談,掌握他們的個性,無論工作的,還是生活的。企業家千差萬別,有些善談,有些不善表達,怎麼樣調動他們的談話欲,同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企業家對記者的信任感,從而說出更多富有個性的語言,對采訪是巨大挑戰。對經濟記者提出了更高的基本功要求。

《對話武漢重冶董事長錢菊生》這篇文章就是典例。早在半個月前就開始約他,但他一直在國外出差,好不容易終於盼回武漢,已經是晚上8點,而第二天他就要再出差,於是這天的采訪就從晚上8點開始。

對於一個重型裝備製造企業,話題本身就“硬梆梆”,從何談起?之前找他的員工挖素材,也得知他是個不善言談的人,從哪裏著手?去了兩趟,不經意間,員工提到老板的第一桶金是靠誠信獲得。於是,那天的話題就從這兒開始,然後延伸到民營企業麵對誠信問題的認識,再談他不需要政府輸血的豪氣。1個半小時時間很快過去,他與記者相談甚歡,一改過往吝惜言語的局麵,連他的下屬也頗感意外。而文章也從“不需要政府輸血”角度,展示了民營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具備的發展底氣,在業界引起很強烈的反響。 (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