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痙攣的護理分析(1 / 2)

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痙攣的護理分析

護理經驗

作者:郭麗萍

【摘 要】目的:分析前列腺電切術後膀胱痙攣的發生原因,總結臨床護理經驗,進一步指導臨床。方法:選擇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間收治的40例行前列腺電切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術後膀胱痙攣發生情況進行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總結。結果:本組患者術後有14例出現膀胱痙攣,發生率為35.0%;經積極護理之後未出現大出血等嚴重並發症患者,膀胱痙攣有效緩解。結論:手術創傷、導管及衝洗刺激、精神因素等均可能誘發膀胱痙攣,對此應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早期預防,可以有效降低膀胱痙攣發生率。

【關鍵詞】前列腺電切術;膀胱痙攣;護理分析

前列腺電切術是當前對前列腺相關疾病進展治療的主要方法,與常規開放手術對比,有效減少術中損傷、出血量和術後並發症,具有突出的應用優勢。但卻仍存在術後膀胱痙攣現象,成為影響其進一步發揮臨床作用的關鍵問題。膀胱痙攣的發病受多種因素影響,患者表現為下腹脹痛、尿意、尿液外溢等,嚴重的導致膀胱劇烈疼痛,出現尿管堵塞或者感染等一係列的嚴重繼發症狀[1]。本文選擇我院收治的40例行前列腺電切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術後膀胱痙攣的發生情況及護理措施進行了總結分析,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之間收治的40例行前列腺電切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50-8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2.5)歲;術中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術後常規留置導管並進行膀胱衝洗。本組患者術後並發膀胱痙攣14例,發生率為35.0%;且多集中與術後1-2d內發病,持續時間平均為20min;對其誘發因素進行分析並采取針對性措施之後好轉消失,未產生較嚴重的並發症狀。

1.2臨床表現

本組40例患者均為自覺症狀入院治療,主要表現為尿道脹痛、尿意頻繁、出現排便感和下腹放射疼痛。入院後觀察,患者出現膀胱衝洗不通暢,衝出液體顏色加深,伴有血塊等;膀胱壓力變化,導致衝洗液反流或經尿道口溢出。

1.3治療方法

全部患者采用前列腺電切術治療。取截石位,從引流液中取前列腺殘片送檢;根據患者情況選擇合適的電切鏡,一般為24號和27號電切鏡;經尿道插入電切鏡,直至到達精阜標誌物處;進行測壓電切及側溝槽,術後常規止血等護理。

2結果

本組40例患者全部順利完成手術,術後有14例患者出現膀胱痙攣,發生率為35.0%;經過我院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後均好轉消失,未產生嚴重並發症;所有患者術後均順利拔除尿管,平均住院時間為(5±1.5)天。

3討論

3.1 前列腺電切術術後膀胱痙攣的誘發因素分析

多數前列腺增生患者均會並發不穩定性膀胱,若在術前未能及時發現並進行有效控製,則影響手術的結果,增加術後發生膀胱痙攣的概率。導尿管因素,術中導尿管的插入位置不合適,或者氣囊充盈過大,對膀胱或尿道的擠壓刺激過大,因此導致逼尿肌收縮,誘發膀胱痙攣。衝洗液未能全部排出導致尿道壓力增加;尿管被血塊等堵塞導致引流不暢,膀胱排尿不暢誘發膀胱痙攣;衝洗操作不夠輕柔,衝洗液溫度過低或者衝洗速度過快,對膀胱產生較大刺激,誘發膀胱痙攣;體位不當或便秘因素,患者咳嗽、翻身等活動時造成導尿管與膀胱摩擦,產生的刺激誘發膀胱痙攣;患者飲食不當導致便秘,排便時用力過大導致腹部壓力增加,導尿管與膀胱之間的摩擦加劇,因此導致痙攣;精神因素,一些患者對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的基礎知識不夠了解,對手術產生恐懼心理,提高了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增加術後膀胱痙攣出現的概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