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臨床護理中心理護理的應用評價(2 / 2)

3 心理護理在慢性病患者中的應用

慢性病患者經常會隨著病情的變化,產生緊張、憤懣、焦慮、失望、急躁、煩悶以及憂愁等消極情緒。由於患者長期遭受疾病的折磨,其性格特征會發生變化,如被動依賴、情感脆弱、敏感多疑、謹小慎微、動作遲緩等,導致患者過分關注其肌體感受,對病情變化過分計較,一旦出現消極心理,就會導致其產生抑鬱的心境[2]。對慢性病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應根據疾病易反複、見效慢、病程長等特點,並結合其心理和生理狀態,合理調節患者的情緒。通過鼓勵和安慰患者,使其振奮精神,勇敢的和疾病進行鬥爭。心理護理應結合生理護理,幫助患者逐步消除潛在的消極情緒,以促進身心健康的恢複,如患者出現嘔吐、疼痛、心悸、呼吸困難以及發熱等症狀,而引起不良的情緒,護理人員應給予親切安慰,幫助其解決遇到的困難,病情自然會好轉。

4 心理護理在臨床手術中的應用

術前患者易產生焦慮和恐懼,直接影響到手術的效果,如愈合慢、失血多等,惡劣的情緒會導致患者出現並發症。手術前,通過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耐心聽取手術患者的要求和意見,向患者家屬交代病情,並闡明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耐心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告知患者術前的注意事項、治療效果等,使患者以輕鬆的心態對待治療。術後的心理護理對患者同樣重要,術後的6小時給予患者藥物止痛,以減輕術後的疼痛,等到疼痛劇烈時,給予鎮痛藥。為減輕患者的疼痛,可以根據患者的情況播放音樂,以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對於術後生理功能殘缺或破壞的患者,應給予鼓勵、支持和同情,勇敢地接納現實[3]。

對於睡眠不佳、食欲不振、不願活動、不願說話、易激惹的患者,通過檢測和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與心理狀態,幫助其克服心理的抑鬱。患者應適當的下床活動,經常與護理人員進行溝通,以便及時地排解心中的疑慮。在飲食方麵,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營養均衡。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是臨床治療中較為重要的護理方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對手術患者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通過在臨床護理中應用心理護理治療患者,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治療的效果,還能夠消除患者心理的疑問,幫助患者早日恢複健康。

參考文獻

[1]李豔,關淑梅.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1.

[2]李文霞.探析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重要性[J].中國衛生產業,2012,5(21):145-146.

[3]吳春梅,劉昱蘞.心理護理在臨床護理中的運用[J].中國中醫藥谘訊,2011,3(15):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