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霧霾都從哪兒來
熱點掃描
作者:陶韻西 李洪鵬
“霧霾究竟是怎麼來的?” 連日來不見退去的“霾”伏,不禁引發人們這樣的疑問。
記者通過采訪,揭開英國和美國曾經因霧霾而頭疼的曆史。它們少的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治理,多的更是40年與霾鬥爭。記者發現,這些國家通過長年努力尋找到致霾關鍵汙染物,最終使得霧霾得以有效控製。
中國大氣灰霾之源究竟在哪裏?近日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鎖定了幾個汙染源,排在第一位的是火力發電廠的煤粉塵汙染,排在第二位的是鋼鐵企業的排放汙染,排在第三位的是汽車尾氣的排放汙染,排在第四位的是餐飲業的汙染。
“霾”伏英國
汙染成因:以煤炭為燃料的家用供暖燃燒、工業煤炭燃燒
治理時間:13年
政府治理:使用天然氣取暖、發電廠搬出城市、禁止任何黑煙排放等
民眾做法:低碳生活、節約用電
冬天霧霾多 煤炭取暖釀出禍
定居北京的英國人迪恩?霍科思和記者相識三年。認識之初,迪恩剛到北京不久,看到北京霧霾誤以為是下霧,還幽默地跟記者開玩笑說,好像回到家鄉的感覺。但過了沒多久,他便發現,北京下的壓根兒不是霧,而是霾。
迪恩告訴記者,雖然英國現在的空氣在歐洲國家中仍然算是差的,但最起碼不見以前那樣糟糕的霧霾。
迪恩介紹說,倫敦的霧霾大多在冬天,因為冬天需要依靠煤炭取暖,燃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硫化物,是霧霾的主要汙染物。
“當時,倫敦上空受高氣壓帶控製,大氣濕度增加,風力微弱。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汙染物難以擴散,整個城市都被‘烏黑的、肮髒的、刺鼻的’霧霾籠罩,猶如一個令人窒息的毒氣室。”迪恩說。
這場災難過後,英國政府痛定思痛,製定了嚴格的治理空氣汙染的法案,規定了家庭采用天然氣取暖、將發電廠搬出大城市、禁止使用多種煙霧排放燃料等措施。
法案頒布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倫敦的霧霾還是“陰魂不散”,直到1965年,倫敦才開始雲開霧散,這個治理過程用了13年。
不過,迪恩告訴記者,確定致霾關鍵汙染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組建的比佛委員會耗費了三年多時間,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
“霾”伏美國
汙染成因:汽車尾氣排放,石油燃燒排放
治理時間:40年
政府治理:改善城市交通結構、改進汽車燃料、安裝汽車排氣係統催化裝置
民眾做法:綠色出行
刺鼻味道襲洛杉磯 半個世紀後定性霧霾
出於工作需要,經常往返於北京和紐約的美國媒體設計人本傑明?巴肯告訴法晚記者,北京霧霾早就引起了這位“老外”的注意。他甚至開玩笑說,此次中國華北地區大範圍霧霾,讓他想起了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洛杉磯。
“車多、人多、經濟發達,有霧霾天。”本傑明如此總結洛杉磯在上個世紀和北京的共同之處。
最著名的當屬上個世紀1943年的光化學煙霧汙染事件,明媚的洛杉磯被神秘的霧霾籠罩,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味道,人們不停地流眼淚,許多人不明所以,以為洛杉磯遭到了日本的化學武器攻擊。後來,政府出來辟謠,說法為大氣中出現了某種不知名的有毒物質。
直到半個世紀後,人們才知道,這些“毒氣”其實是一些細微的顆粒物,名叫PM2.5。
追“凶”過程
查患者、觀氣象
排查一年摸清“毒霾”
1953年,政府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製定應對方案。
委員會從患者以及死者的致病原因入手,發現可能是煤炭以及煤炭的燃燒物刺激所致。隨後對英國當時的氣象以及城鎮和鄉村民眾 、植物的受害情況做對比,並且對居民和工廠燃煤做了深入的走訪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