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年的調查,該委員會於1954年發布了著名的《比佛報告》,指出家庭供暖的煤炭燃燒是煙塵的最大製造者,若按單位煤炭燃燒所產生的煙塵來計算,家用排放是工業排放的兩倍。

最終,委員會確定汙染物的主要成因為煤炭燃燒的排放。在寒冷的冬天,倫敦家庭都是依靠燒煤取暖,由於戰後經濟困難,英國政府將優質煤出口國外,而剩下的劣質煤炭則留給本國人使用,使得汙染更為嚴重。

與此同時,英國清潔空氣委員會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汙染的改善情況。

找到了根源後,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英國於1956年出台了專門針對空氣汙染的《大氣淨化法案》,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有效措施。而此時距離“殺人霧霾事件”已過去長達四年之久。

“霾”伏日本

汙染成因:工廠廢氣排放治理時間:30年

政府治理:敦促企業進行汙染治理,對民眾進行巨額賠償

民眾做法:因公害患病,可提出訴訟

哮喘病大爆發 “白霧”引注意

“四日市哮喘 ”——日本一個著名霧霾事件的代名詞。一種以支氣管哮喘為主要症狀的公害病,最早發生在日本四日市。日本《關西華文時報》社社長黑瀨道子接受記者采訪時稱,1961年,日本東部沿海城市四日市哮喘病大爆發。

當時的四日市,空氣中彌漫著“白霧”,但政府和民眾並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霾而不是霧。

最先開始調查的是四日市醫師會,他們對患者做了家族史調查和室內塵埃提取液皮試,這兩者都是患哮喘的常規病因。然而,調查結果顯示,汙染地區患者檢出的陽性率低於非汙染區的患者,但汙染區的患者人數卻高於非汙染區的兩到三倍。而新患者一旦脫離汙染區的環境,就能有良好的療效。

醫師會從而推斷,局部的大氣汙染才是主要的致喘因素。

追“凶”過程

專家組隊查廢氣

黑瀨道子說,隨後,以日本三重大學醫學部公眾衛生學研究室的吉田克己教授為首的多名醫學、環境學專家,針對哮喘的發生源進行了一係列學術調查。

哮喘高發的鹽浜地區位於四日市石油聯合企業廢氣排放源的下風向,從區位來看工廠的廢氣會集中於該地。

與煤炭不同,由於石油燃燒不會產生黑煙,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優於煤炭的清潔能源。但這次霧霾事件證明,導致氣管及肺部疾患的四日市哮喘的元凶—硫氧化物大量存在於石油當中。

追“凶”過程

控製措施找錯主

劃空氣汙染控製區搞研究

本傑明介紹說,對霧霾主要汙染物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政府剛開始認為是由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導致的,但減少了各工業部門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後,霧霾仍舊存在。

後來研究發現,洛杉磯上空的煙霧是碳氫化合物和二氧化氮,在紫外線作用下,產生的一種有機化合物,但還是沒有弄清楚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是從哪裏來的。當地部門對石油提煉廠采取了一係列的規範措施,防止石油揮發,但還是沒有解決霧霾。

隨後為了分析霧霾,洛杉磯甚至劃出了一個空氣汙染控製區,專門研究汙染物的性質和來源。經過長期研究,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人們才意識到是汽車尾氣排放導致。

“洛杉磯上世紀四十年代有250萬輛汽車,每天消耗1600萬升汽油,有1000多噸碳氫化合物進入大氣,這才是霧霾的真正元凶。”本傑明說。

找到汙染來源之後,洛杉磯乃至加州政府都先後出台了一係列法規,如《機動車汙染控製法案》,用以控製汽車尾氣的排放。盡管如此,直到20世紀70年代洛杉磯還是會陸陸續續出現光化學霧霾天氣。